【 1 2 】 
當前台彎政治發展評議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2-22 10:19:21  


要求陳水扁下台的呼聲一浪接一浪
  中評社訊╱題:當前台彎政治發展評議 作者:馮瑞傑(台灣) 時政評論員、台灣旅美學者

  「倒扁運動」的轉折起伏

  近來台灣政局發展主軸環繞在「倒扁運動」的轉折起伏。隨著立院「罷免案」表決結果揭曉,藍綠政黨雖在「力推倒扁」與「政權保衛」的攻防大戲裡暫畫句點,但隨著新一波親綠學者與社運人物的挺身聲討,終在《民主政治與台灣認同的道德危機》連署聲明裡掀起了反扁高潮。

  有別於之前反扁行動總見藍營著力痕跡,而含有權謀計算的雜質;這次發軔於綠營自家的驚世危言,確讓阿扁政權在正當性版圖裡進一步失守。所導致的後果將使扁政權體質如罹患AIDS的病人般,因失去對外來入侵者的免疫能力而脆弱不堪!

  若先將台灣政治場域喻作民主政治的實驗室,正面臨瓶頸考驗的此刻,其實箇中行動者也在參與晦澀艱難的資格考試——通過者將由人民頒贈二○○八的冠冕,失敗者則須重修民主政治這堂大課。

  國民黨的問題與危機

  國民黨在先前就如同先取得試題的考生般,在大部分參數設定與環境變因有利於己的情勢下,其抉擇無非是在體制外或是體制內擇一開展;而面對民意相挺的大好時機,國民黨層峰一時竟見獵心喜,方寸頓失。回顧最初馬英九從體制內出發,定調以司法偵辦的法律路線出航發動倒扁工程;遺憾的是,該路線一度因深藍勢力牽制,使馬英九心猿意馬,態度倏然轉向罷免的政治路線。由於行動前後缺乏一致,結果非但使中間民眾從理智上對藍軍行動的預期莫衷一是,從情感上亦未被其「阿扁下台、清廉保台」的訴求所感動。

  至於另一選項,也就是採取體制外的手段,利用大規模民眾動員向執政當局施壓,迫使執政者直接面對民意浪潮挑戰而被迫去職。惟藍軍這些年雖身居在野,卻未習得群眾運動技巧。回顧每次集會,除了政治明星演說時身旁跟班做作附和的老場景外,缺乏縝密組織的結果,使泛藍的街頭運動總呈現出一而再、再而三、三而竭的窘境,最後徒博浪費社會資源的觀感而已。此外,據筆者研究,過去民進黨在野時之所以能在國民黨建構的「恩庇--侍從關係」裡突圍,把支持力量下紮草根,即是透過與市民社會組織的策略聯盟,共組夥伴關係,進而在彼此發起社運時不愁缺乏動員能量。可惜的是,在政府悖離社會改革理
想的當耳,國民黨卻沒能藉機撼動甚至解構這樣的夥伴關係。

  何以致之?先不論長期以來內部派系林立的問題,以這波「倒扁運動」過程而言,泛藍內部未曾停歇的矛盾衝突使國民黨從「謀定後動」伊始,發展到
後來改採「力推罷免」、「街頭運動」,乃至日漸站上主流的「中道路線」,過程中始終有陣營內部其它勢力摯掣肘的現象。國民黨層峰由於沉溺權力算計,致未能持守立場並洞見時局發展方向,故屢屢在這場憲政工程的運作上遭到干擾牽制;致使無論採取何種戰術運用,最終成效竟都功虧一簣,使人對其終產生「蜀中阿斗」之嘆。

  其實此般景況自馬英九膺任黨主席後就一直存在,罷扁失敗不過是上述現象的具體呈現而已。不論瞻前顧後,亦或許心猿意馬,確讓儼然已出現共主的藍軍難以展現同舟一命、改革中興的氣象;與王金平、宋楚瑜間的互動永遠予人貌合神離、同床異夢的負面觀感,特別當兩人利用言語行動與之進行「軟對抗」時,陣營內部就立刻陷入紛亂擾攘甚至各擁其主的「戰國時代」。這樣的泛藍、不但將弱點赤裸裸地暴露在政敵眼下而予其可乘之機,更嚴重的後果,乃是招致民眾將權鬥的醜惡印象投射在泛藍身上;此般外強中乾的藍軍,焉有戰力可言?

  台灣二○○四年選舉結果豬羊變色的驚心動魄依然深植人心,回顧二○○○年政權輪替後雙方交鋒的過往,藍軍確未曾坐擁如此集天時、地利、人和於頃刻的絕佳態勢,不啻過往,前瞻未來,相信此般機會也一去難再。於今「罷扁」暫時鎩羽,如何儘快將不同勢力、派系重新整合,剪除損及戰力的阻礙,進而重登道德正義的制高點,繼續為台灣人民發掘真相,發揮監督職能,相信當是國民黨自許為「忠誠在野黨」的應然作為。否則,隨著二○○八的迫近,作繭自縛的國民黨高層將愈發投鼠忌器,甚而可能將手中的絕佳優勢盡數流失。那樣輸掉的絕不衹是馬英九和國民黨,而是台灣的政黨政治!

  陳水扁人氣光環早已消逝

  反觀另一應試者--民進黨,自二○○○年起手持治國權柄迄今,原本擁有為後繼樹立典範、喚回正義的絕佳機會,卻不但陸續爆發高捷、高鐵、SOGO禮券、台肥租地、金控人事等諸多疑雲懸案,同時更因之恐涉及違法,而進一步整合掌握司法系統,將其攬入麾下,以為罪行掩蓋開脫,於是終使該黨前此大聲疾呼的金融和法治改革成為侈言。然而,孰令致之?首先是陳水扁。在陳水扁「固權保身」的態度,以及立法院生態的制約下,欲藉憲政程序迫之去職,功敗垂成的結果早可預期;但無論後續朝野角力的形式為何,當下面對一位多數民眾撻伐的元首,代表多數民意的在野卻制衡無力,此般「憲政怪狀」所蘊含的成因似乎更應令人關心。

  從謙稱阿扁、三級貧戶之子、對抗威權下獄,到言必稱二千三百萬人民等,各界對以上「扁式論調」並不陌生。推敲它們的意涵,阿扁真正冀求者並非宣揚社會公平,更不是民主價值,其動機無非是塑造個人「克力士瑪」(charisma) 而已。眾所週知,韋柏(Max Weber)將領導人的權力來源區分為三種:第一是法定權威,即正式法律所訂之權威以及依法律發佈命令的權力;其二是傳統權威,就是依過去傳統價值體系所確立的權威;最後是精神權威(也就是克力士瑪)。其中領導人因具有英雄主義、模範性,甚至神聖的性格,使其從事治理時持有無上的權力,而此正是扁政得以殘喘的僅存免疫能力。

  然而,令他本人始料未及的卻是民眾已在上述語言裡,進一步確立台灣人民當家作主的價值信念,把華人社會中固有忠君敬上的遺緒拋除殆盡,因而過去視為尊長的總統被「平凡化」、「普通化」。褪去傳統所賦予的權威,加上當下超乎常態的低迷民調,以及綠營內部滾滾襲來的反對聲浪,曾一度由克力士瑪散發出的人氣光環早已逝去遠颺。當一層層權力護甲遭民主法治的良知吞噬,阿扁現在除了蜷縮在已呈襤褸的法定權威大衣下,來臨的曙光又豈止是要求心腹至親接受法律檢驗而已?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