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 
當前台彎政治發展評議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2-22 10:19:21  



  陳水扁策略:不斷製造敵人

  不惟如此,沉迷於追求克力士瑪,慣於充任政治明星角色的阿扁更對台灣民主政治根苗造成了極大戕害。回顧歷史,一位自我定位為克力士瑪領袖的人物,為維持民眾永久認同,因此常採取不斷製造敵人的策略,比如:回教基本教義派之於「美帝」、希特勒之於猶太民族等先例。而阿扁的做法也不外其中:外在,阿扁不斷向人民灌輸中共敵意,造成兩岸關係發展遲滯不前;更有甚者,在苦嚐過境閉門羹之餘,還試圖挑起民眾仇美意識,陷人民於危殆。於內,挑動族群情緒,激化藍綠對立,使彼此間理性批判的公民精神幾乎蕩然無存,消失無蹤,連帶造成政府機器弊亂叢生。回到當下,以內部離心離德、經濟不振為經,外部兩岸僵局、台美低潮為緯,兩面向事實上已全面鋪陳出民進黨政府最後兩年「正當性崩潰」的危機。根據德國大家哈伯瑪斯(J.Habermas)在其名著《正當性危機》中所指陳,由於資本主義社會中存有一系列的「危機因子」,所以僅透過選民同意,政府將難以維繫政治的穩定性甚至正當性。以上洞見,正可呼應目前民進黨政府所處的困境。

  就在六年前阿扁藉台灣政治史上首次政黨輪替,將新政府的統治正當性帶向空前高峰,一舉擺脫過去威權時期執政黨必須以高度經濟成長換取統治正當性的泥淖。當時扁政府一面在自己所構築的「反中神廟」裡向民主圖騰膜拜,另方面神廟外又恩蒙布什這位守護天使的眷顧,因此,縱然後續執政績效大幅衰退,但得利於相對謹斂的政治操作,使扁政府的正當性逐漸走出「少數總統」的困境並得以緩漸穩固。此後,人民更於二○○四年以選票為其統治正當性作了再次確認(雖發生至今已成懸案的「三一九槍擊案」)。

  阿扁政策支票超載造成人氣支持度重跌

  再依據哈氏論述,在資本主義式民主制度下,政府實難在滿足人民對社會安全與福利保障需要,以及促進以私利為動機的市場經濟兩者間求取真正的平衡。此外,根據學者羅斯(R.Rose)所言,肇因於現代選舉競開支票的積習與壓力團體的多樣需求大量湧向政府,更造成民主政府面臨施政上的「不可承受之重」。因此西方國家為解決因政策超載所引發的政府正當性危機,故而有布列頓(S.Brittan)等新右派理論家提出福利國家的財政危機以及民主政治的經濟矛盾。至於具體落實,乃見於上個世紀八十、九十年代美國里根政府與英國柴契爾內閣戮力將政府職能轉移至個人責任,以降低大眾對「奶媽國家」(nanny state)的期望,進而使政府在強大的內政壓力下獲得解放。

  瞭解相關理論後,令人覺得弔詭之處在於享受連任的阿扁不但未在施政上試圖緩解民間湧向政府的需索,以減輕政府的「超載危機」,同時竟反其道而行,不斷在許多議題上激起支持群眾對政府不切實際期待。此如:查究(過往國民黨)弊案是,公投制憲是,甚至未久前的反中抗美亦然。上述由阿扁築起的另座希望之城無論是屬空中樓閣或是邪惡魔域,已因政策支票超載造成人氣支持度重跌。然而,當前更因背德失政,而須同時在屋內撲滅愈燒愈旺的弊案野火,以及屋外應對因與中、美交惡所可能導致孤危的國際空間地基遭掏空瓦解。從這個角度觀之,阿扁的權力裙帶對這塊土地政經發展造成的斲喪,又豈止於區區擔負起道歉、下台的政治責任可以善了?! 

  民進黨天王各懷鬼胎

  再言及黨內幾位接班天王,從各人因嗜權自保,藉迂迴轉進以爭取日後與藍營共主一決雌雄的契機,從而出面「勤王」的行止,據以推斷他們心中還存有多少原應以民意為歸趨的民主信仰,答案當不言可喻。目前民進黨的重要人馬仍在「鞏固領導中心」的一致口徑裡維繫團結的共識,佐以深綠鐵桿這段時間原始認同情感的發酵,復被意識形態主導,使政府的去污止弊仍停留在「捍衛本土政權」大纛的羈絆下;即使目前民調結果,阿扁人氣乃至於民進黨支持度仍居低迷,但不可否認綠營精神士氣與動員能量仍不可小覷,特別在屆時綠營產生新共主之際。「民主鞏固」長期以來一直是台灣人民的願望,民主是否已然生根鞏固,最重要之判準即在於是否所有民眾皆把「民主」視為公眾生活的最高道德;但今時街坊卻充斥著對「國民黨時代發展的讚揚,以及對民進黨執政亂象的貶斥」。這樣的緬懷,不正是民主政治鞏固的危機嗎?

  新自由主義先鋒約翰彌勒(John Mill)在其思想中強調,論斷一個政府的良窳,即在其能否增進人民的品德與智慧。以此為判準,對照兩黨失能、失德的表現,將難達此目標。在可預見的未來,相信國民黨還是國民黨,民進黨還是民進黨,雙方資格考的成績並不及格。難道,台灣人民的鬱悶與無奈竟是宿命?

  親綠知識界揭竿之意義

  對照政界的汙濁混沌,台灣親綠知識界的揭竿諍言,確使人能振聾發聵,耳目一新;其中更重要的意義,乃是這樣的舉措迫使了一位枉顧民意、迴避問題的領導人喪失正義圖騰與學術良心的支撐。情勢如此,難道民進黨權力人物仍要以「政治色盲」、「論述位格錯亂」的屠刀將民進黨政府逼向「反智政權」的駭人深淵?已困守在權力孤島的阿扁會為保命而束手就擒,亦或是走火入魔,與台灣得之不易的民主成果玉石俱焚?不只我們,全世界的眼睛都在看。當克力士瑪煙消雲散時,阿扁與全民所要面對的只剩「非是即非」的合法性問題,阿扁的追隨者與保護者應該三思!

  前瞻台灣政局,雖然「反扁」已成為藍軍甚至是台灣多數民眾的共識,但如何落實,究竟應「二度罷免」、「乘勝遊行」,抑或是「另行倒閣」?卻還讓大家紛沓擾攘,爭論不已。若以推動罷免論,從成案,走出立院,再到投票通過,其可行性仍然不高;另者,藉動員民眾直接向執政者施壓,雖有對反扁力量產生凝聚集結,甚至擴大感染的效果,但畢竟是體制外的行動,背後的正當性亦受國際社會等外力影響。乍看「倒閣」似乎成為兩種方案的交集,而瀕臨權力險崖的陳水扁日前亦曾表示不排除將組閣權交由國會多數黨,進而國民黨馬英九、王金平等人將可能成為入主行政院的反對黨領袖;設若如此,台灣有可能開創類如法國「左右共治」的憲政傳統嗎?

  法國經驗

  看看法國第五共和的總統職權原本就是為修正第四共和時期的強勢國會所設計,因此類同台灣領導人的角色,他不但是政策的干預者與形成者,甚至常以「權力強人」姿態在政壇翻騰叱吒。但一九八六年左派社會黨密特朗總統,卻首次面臨由不同陣營的右派勢力掌握國會多數。就在眾人擔心法國這個脆弱民主政體(weak democracy)將因政爭而崩解的時刻,密特朗這位素孚人望的政治家卻以一句「我不喜歡看到這種局面,但是我會尊重選民的抉擇」旋即任命右派領袖席哈克擔任總理,使法國政局邁向制度成長的新契機。隨後一九九三、一九九七年又因總統與國會多數分屬不同政黨而兩度產生共治體制;期間法國政權雖流轉遞嬗,但「左右共治」儼然已成為重要的憲政慣例,並成為該國民主邁向鞏固的基石。

  藍綠意識形態差異大 難在發展方向上妥協融合

  反觀台灣政治,無論就學理面或權謀面考量,「藍綠共治」其實都有落實上的局限性。以學理面而言,「藍綠共治」下的總統應負責兩岸、外交、國防等政策領域,而行政院長則須在台灣內部事務的範疇裡擔綱;但不同於法國,一則藍綠意識形態的差距,使得兩位政治權力人物難在台灣整體發展方向上產生妥協融合。其次,得利於公正客觀的「憲法委員會」,法國左右兩派遂能在權力行使時維持平衡,不致因傾斜失衡,而使得朝野終日算計如何盡噬權力。惟反視台灣目前之大法官會議乃至於司法體系,能否避免「西瓜偎大邊」,令人不容樂觀。在法國總統三度面臨共治考驗之際,輿論草根堅定要求制度穩定與共治成功的共識始終是穩定該國政局的關鍵力量。然台灣目前藍綠陣營內部權鬥方酣,大家對後扁時期的政治走向莫衷一是,如何達至朝野權力安排的最大公約數以適當回應民意,非經藍綠菁英後續的角力運作,無以定奪。

  身為全球華人社區的一個重要政治實體,台灣當地宏觀的有識者都同聲強調半世紀的政經經驗當是彼岸十三億人的努力標竿,引領中國這艘大船不致在發展浪潮裡迷航。但隨著日漸劇烈的政爭權鬥,許多人士不禁懷疑民主之於台灣,是否就如同高級跑車對於血氣少年一般,遭到任意急速馳騁而迷失方向?但「一時的失態脫序,係民主的必經陣痛」;「風雨過後,迎來者將是民主玫瑰的芬芳」。此等祝願,曾是普羅民眾對疑慮的回應。眼看時間的遞嬗,就在大家仍持守這些愈來愈像「鴕烏埋沙」答案的時刻,雨後春筍般的醜聞,不啻像是對他們的論點全盤否定;同時,也等於給胸懷「燈塔作用」的宏觀視野打了一記耳光!綜合以上,世界華人社區甚至國際間對台灣民主品質的觀感,也就不言自明了。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06年8月號,總第104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