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 】 
中國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思維與前瞻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8-21 18:28:02  


國有商業銀行改革是中國金融業改革發展的主要內容之一。
  中評社訊╱題:中國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思維與前瞻,作者:郭田勇(北京),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 、博士

  工、農、中、建四家國有銀行是中國金融業的主體,是社會資金的主要籌集者和供給者,是金融服務的主要提供者。但由於體制上、政策上、經營上的多方面原因,長期以來,四家銀行存在著不良資產比例高,資產損失嚴重,資本充足率低,盈利能力差,機構臃腫,人員過多等多方面的問題。

  因此,推動與深化國有銀行改革一直是近年來中國金融業改革發展的主要內容之一。本文將簡要總結與回顧改革歷程,對改革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與爭議進行思考與辨析,最後對國有銀行未來發展做一前瞻。

  中國國有銀行改革的總結與回顧

  客觀地說,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對中國有一些好處。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促使各界包括上層對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達成了共識,政府隨之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推進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與發展。主要包括:1998年,財政部發行了2700億元的特別國債,向四家行補充資本金;1999年為四家行剝離1.4萬億元不良資產;1999年後下降營業稅稅率3個百分點,增加呆賬核銷;2001年實行貸款五級分類,並對銀行賬外經營進行查處和清理,要求統一並表反映,全面反映銀行資產負債和經營狀況,等等。

  這些改革措施增強了四家銀行的資本實力,使其財務狀況有所改善。但由於公司治理和經營機制改革沒有及時跟進,包括體制、機制等方面的一些深層次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因此到2002年,國有銀行不良貸款迅速反彈,政企不分、體制不順、公司治理不善、內部管理混亂等問題依然十分嚴重。當時,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在內的國際金融機構、專家學者都對中國銀行業的健康狀態表達了嚴重的擔憂,認為中國的銀行體系是“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引發金融危機,國有銀行已處於“技術上破產”的狀態。

  面對國有銀行當時的狀況以及加入世貿組織金融開放的壓力,2003年國務院決定啟動新一輪的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綜合改革。本輪國有銀行改革的核心是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改革的主要步驟是:1、通過國家外匯注資、剝離和處置不良貸款對國有銀行進行財務重組;2、設立股份公司,引進戰略投資者,建立與完善銀行的公司治理制度;3,擇機上市。

  目前,國有銀行改革進展順利,建行、中行、工行的股份制改造相繼完成,建行、中行均已在香港上市,中行同時在國內A股上市,工行的上市也在積極籌備之中。

  對國有銀行改革中若干問題的思考與辨析

  國有銀行改革是近幾年中國金融改革的核心內容,一直倍受社會各界關注。對改革過程中一些關鍵問題和環節,一直有一些爭論和不同看法。思考與辨析這些問題對國有銀行的長遠發展是十分必要的。

  (一)關於外匯注資

  在三家銀行股改中,國家共計動用外匯儲備注資600億美元。對此,各界有不同的看法:如注資是否符合公眾利益問題、注資程式的合法性問題、注資對貨幣影響的問題等。

  首先,按照一般工商業企業的做法,如果資本不足,應先考慮由原有的股東向其注資。國有商業銀行是國有獨資,自然國家要考慮向其注資。在國家希望銀行股權多元化的情況下,可考慮引入其他投資者,也可指引商業銀行通過資本市場募集部分股本;這樣,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就轉變為股份制商業銀行,國家可掌握對這些銀行的控股權。

  其次,應看到,外匯注資是國家外匯儲備管理模式的一個創新。長期以來中國外匯儲備投資管道較為單一,大量的外匯被用於購買美國政府債券。而出資國有銀行則開闢了一種新的外匯儲備運用方式,無疑是國家外匯儲備管理的一個重要探索。而且從建行在香港股市表現來看,由於國家外匯注資全部轉為H股,目前已形成四五百億美元的帳面盈利,外匯儲備收益可觀。

  第三,外匯儲備不同於財政預算資金,不受預算法的約束,其決策程式取決於中央銀行的領導體制。同時,由於貨幣政策調控可能產生投機機會和商業利益,因此決策過程對保密性要求較高,決策參與範圍不能過大,不可能過於強調程式上的民主化。實踐中,各國也都給予中央銀行以管理和調控外匯儲備的高度靈活性。

  第四,外匯儲備對應著基礎貨幣的發行,注資若再來結匯,就對基礎貨幣的投放有很大影響。因此,許多學者的擔憂不無道理。為避免此問題,一方面要限制注資銀行的結匯,祗允許在境外使用,通過確定掉期交易來部分解決匯率風險;另一個方式就是匯金公司股權投資所持股份全部轉H股,在境外流通轉讓,不涉及人民幣問題,因此也不影響基礎貨幣投放。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