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海油漏油事故,海域環境何以淪為公地悲劇?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7-05 11:58:34  


  在拖延了十幾天之後,中海油投資者關係部近日終於坦言,與其合作的美國康菲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報告顯示,由該公司任作業者的蓬萊19-3油田於6月上、中旬發生滲漏,導致附近海面出現油膜。

  事實上,在十幾天前,某股票論壇上就有網友稱“中海油鑽井平台發生重大洩漏原油事故”。儘管最新消息證明,發帖內容並非空穴來風,但此前面對各方的詢問與質疑,中方當事人避而不談,對於本次地層溢油的準確時間、事故原因、影響範圍、責任認定、懲處方式等公眾關注的核心話題,公開透明的解釋仍然付之闕如。

  事實上,類似油田溢油污染事件並非首次發生,甚至可以說是頻頻發生,但信息不透明、不公開的問題幾乎成為了慣例。在去年大連新港中石油漏油事件中,媒體雖多方追問,但到最終也沒有得到確鑿的漏油數據。有人猜測是1500噸,而專家的估計則只有6萬-9萬噸。大相徑庭的數據直接關係到事件程度的定性,以及與對於當事人問責的輕重。更加令人感到遺憾的是,在大連漏油事故之後,輿論的注意力都被轉移到事後救災環節上去了。當事企業中石油不但不道歉、不賠償、不發聲,反而在事發一個月後,以一場表彰大會作為全部事件的收場。類似油污信息不透明的案例還有很多:例如,去年5月,中海油天津分公司南海一號鑽井平台曾發生過一起溢油事故,但事故詳情同樣未對外披露;又如,近幾年來每到4月底左右,海南亞龍灣景區的沙灘上都會受到不明油污帶的侵襲,但卻始終沒人對此做出明確回應,而僅僅是以“不會對海域造成不良影響”、“不會影響遊客健康”等含混之詞來解釋。

  對於漏油等海洋污染問題,業內有一種聲音認為,石油巨頭在國內一直採取較為粗暴的開採方式,但是在國外卻謹小慎微。之所以採取這種“內外有別”的迥異態度,原因就是海外市場對信息公開要求更為嚴格、相應的處罰力度也要大很多。一個典型的案例是,墨西哥灣漏油事件發生後,事故的責任方英國石油公司在第四天就給出了原油洩漏數據。從那以後,美國官方定期更新原油洩漏的相關數據,民眾可以隨時從官方獲得這些信息。同時,美國政府擴大選擇在大約1/3的墨西哥灣實行禁漁,以避免國民食用可能被污染的水產品。漏油事故發生後10天左右,美國政府就確認英國石油公司為事故的責任方,並由其負責所有的清污及可能危害的花費。不到2個月,美國政府就迫使該公司建立了高達200多億美元的專門基金用來處理石油洩漏相關問題。4個月後,第一筆30億美元的資金已經注入賬戶,BP董事長低頭向受害者鄭重道歉。美國礦產資源管理局局長、近海油氣開採主任辭職。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