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新技術應用要裝上教育規律這個“導航儀”
http://www.CRNTT.com   2021-12-27 19:34:47


  日前,教育部發布通知,加強對教育APP管理,治理“拍照搜題”作業APP。這幾年,打著大數據、人工智能旗號的教育軟件不斷上綫,“拍照搜題”就是其中一類。對於很多家長來說,這類軟件是輔導作業的“神器”。平台則借著在綫教育快速發展的春風攻城略地,積累了大量用戶。但是問題也不斷顯現,“拍照搜題”淪為“抄作業神器”,甚至有個別學生將其帶進了高考考場。惰化學生思維能力、影響學生獨立思考、違背教育教學規律無疑是其被詬病的所在。

  教育部加強教育APP管理,推動與“雙減”政策銜接,直指弊病。完成整改的APP可以恢複上綫,而不是徹底封禁,也體現了對這類軟件的客觀態度,那就是推動教育新技術服務孩子學習成長,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發揮積極正向的作用。

  談及加強教育APP管理,我們不禁思考教育與新技術的關系。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新技術推動著社會變革,給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帶來了很多變化,教育毫無疑問也卷入其中。一方面,新技術的發展,為我們豐富教育形態、變革教育模式、創新教育方法、重構教育生態提供了基礎性的技術力量,極大地推動了教育信息化的發展,“互聯網+”教育、智慧教育、元宇宙教育等新概念不斷湧現,在教育界泛起漣漪;另一方面,新技術的發展,也在猛烈顛覆和衝擊傳統教育育人模式,人們熱衷於討論,在人工智能時代,哪些行業和崗位將消失,教育又應該如何應變。此外,不容回避的是,由於對教育本質理解的偏差和理念的滯後,在引進和應用新技術的同時也出現了不少問題。一些在綫教育平台依托新技術,以新業態的面貌出現,但卻是新瓶裝舊酒,其本質仍是在強化應試教育;一些學校對人臉識別等新技術不當使用,引發巨大倫理爭議。凡此種種,不一而足,這些都考問我們如何理解教育與科學發展的關系。

  審視教育與新技術的關系,我們須認識到,技術力量是中性的,如何發揮作用、發揮什麼樣的作用取決於使用技術的人。技術固然沒有價值觀,但是教育有著明確的目標和鮮明的價值導向。用好新技術,使技術賦能教育發展、學生成長,必須堅守教育的育人本質。我們的教育要培養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在科技變革、創新驅動的背景下,則要把創新型人才培養作為重要目標。實際上,這也正是我們應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推動教育信息化、智能化、個性化發展的初衷:以創造之教育,革除傳統教育的弊端,培養創造之人才。這也是“拍照搜題”類軟件必須整改的原因,所有打著新技術旗號,卻背離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培養的教育產品,都應該整改。新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有一個基本的約束,那就是教育規律,這是新技術與教育融合發展的“定位和導航系統”。

  審視教育與新技術的關系,不止於如何推動教育與技術的融合創新,我們必須看到新技術之外更豐富的科技資源。今天的時代,科學昌明、物質繁榮,關於科技創新主導權的國際競爭異常激烈。在培養創新型人才方面,我們面臨著艱巨的任務,有著強烈的緊迫感,但同時也擁有過去任何一個時代都無法比擬的豐富科技資源。如何利用好這些資源,讓它們在激發青少年的科學興趣、點燃青少年的科學探索熱情、培養青少年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上發揮更大的作用,是一道時代必答題。日前,“天宮課堂”第一課開講,神舟十三號飛行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通過視頻通話形式,與設在中國科技館的地面主課堂和廣西南寧、四川汶川、香港、澳門的地面分課堂進行實時交流,開啓了一場“天地對話”,這無疑就是我們利用科技創新資源開展學生科技教育,培養學生科學興趣、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生動注腳。(來源:中國教育報 作者:鐘焦平)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