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年輕人不願“進工廠”,是“送外賣”的問題嗎?
http://www.CRNTT.com   2022-03-08 13:48:35


  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小康集團董事長張興海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不少年輕人選擇送外賣、送快遞,不願進工廠當產業工人,導致制造業招工困難,“建議鼓勵年輕人少送外賣、多進工廠。”此言一出,便在輿論場上引發大量討論,相關話題也衝上熱搜榜單。

  一方面,很多網民基於日常經驗,認為張興海所說的現象符合實情。當下願意走進工廠、成為產業工人的年輕人的確越來越少。另一方面,對於張興海提出的倡議,網上卻不乏反對意見。其中有人認為,“送外賣”代表的是靈活就業、三產就業,未必是比“進工廠”更差的選擇;也有人雖然贊同“鼓勵年輕人少送外賣、多進工廠”的倡議,但對這類倡議能達成的效果并不樂觀。

  對年輕人而言,“進工廠”和“送外賣”的區別,不僅在於職業選擇,更在於路徑選擇。前者對應的是一種按部就班、用時間換金錢、將工作與個人生活截然二分的發展路徑,後者對應的則是靈活度與社交性更強、更強調個人努力、工作與生活界限不那麼分明的發展路徑。

  在不少年輕人眼裡,所謂“進工廠”,指的不是進入某個特定行業,而是選擇一種“流水綫式”的穩定生活;所謂“送外賣”,指的也不單是騎著電動車送餐,而是選擇相對自由、工作節奏有自主調節空間的新興職業。兩者之間此消彼長,既是這兩類工作在薪資待遇、工作環境、發展前景等方面的綜合競爭力的映射,也體現了當代青年人生觀與價值排序的變遷。

  說起“送外賣”的自由,聽起來似乎有些“虛”。畢竟,外賣配送員的辛苦,從業者和消費者每天都在親身見證。然而,只要和“進工廠”後的不自由比一比,人們立刻就能明白:這些低門檻新興行業的“自由”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

  此前,據媒體報道,在勞動力密集型的大型工廠中,員工的活動空間往往是“工位—用餐—宿舍”三點一綫,嚴重缺少社交和可供自由支配的時間,即便有空出門,廠區也可能離熱鬧的地方很遠。此外,產業工人每天在8小時的基礎上額外加班2到3個小時,并不是什麼新鮮事。很多時候,為了“衝產能”,每周單休也是家常便飯。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