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醫學人才有序流動,需要科學的制度設計
http://www.CRNTT.com   2022-05-26 18:10:06


  近日,近40名專家同時集體去職到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消息引發各界關注。22日,記者從多個知情人處獲悉,集體跳槽團隊或將退回原單位上班。據媒體報道,忽然被“虹吸”流失近40名專家的兩家醫院,一家是國家規劃在河南省部共建的區域醫療中心,另一家是鄭州市心血管病防治的學科領銜醫院。這些集體跳槽的專家平均年齡42.3歲,專業集中在心血管疾病學科和與之相關的重症救治及其輔助學科,其中不乏學科帶頭人和業內骨幹。

  職工跳槽,是職場的普遍現象;人往高處走,也是人之常情。醫院因發展需要而引進人才,醫生因新單位開出的待遇更優厚、職業發展前景更好等原因而“擇良木而栖”,也都可以理解。更何況人才流動是資源分配的一種方式,醫師多點執業這個制度設計的初衷,也是為了促進醫療人才合理流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引入外院專家,可以起到技術融合、觸類旁通等作用,從而確保技術進步擁有“源頭活水”,大醫院適度引進人才可以說無可厚非。

  其實,這起事件廣受關注,并非因為醫學人才流動,而是因為人才流動失去了基本的章法。與其他常規職業相比,醫生是一個特殊的職業,受《醫師法》等法規的制約,不能像其他職業那樣自由流動。比如醫生的執業地點有限制,醫生若沒有變更執業地點,就到新單位執業,很可能涉嫌非法行醫。醫師多點執業尚需履行備案和變更執業地點等手續,在此背景下,這麼多醫生來一次說走就走的閃電式跳槽,其中確實不乏手續不規範之處。

  此外,由於目前大醫院過度擴張、基層醫院空心化等現象比較嚴重。近年來出台的許多醫改舉措,都在大力推動醫學人才向下走,一家本就聚集著大量專家的醫院,又一次集中引進大批醫學專家,難免觸碰行業以及主管部門敏感的神經。倘若大醫院都在人才引進方面不加克制,可能會衝擊優質醫療資源均衡布局、完善分級診療體系的政策方向,大醫院人滿為患、小醫院門可羅雀等現象有可能變得更加嚴重。

  一方面,醫學人才需要保持合理的流動性,另一方面,醫學人才的流動受到很強的制約,要履行相應程序,要保持分寸與秩序等。這其實是一對矛盾,若想兼顧好兩者,就得為醫學人才流動科學設計流程。醫學人才流動的原則性倡導較多,具體的規則比較缺乏,一旦出現40名專家同時集體跳槽等現象,就難以明是非、定紛爭。只有盡快補齊這塊短板,醫生跳槽和醫院引進人才,方能變得更加有章可循。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