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什在台灣問題上的兩手政策自相矛盾 |
中評社訊╱題:“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戰略矛盾”;作者:趙穗生(美國),丹佛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戰略矛盾
美國的台海關係政策基於三個聯合公報和台灣關係法,是一種兩手戰略。儘管這三個聯合公報和台灣關係法存在內在矛盾,它們被認為符合美國戰略利益,因為美國一方面需要發展與中國大陸的關係同時要兼顧台灣的防衛安全以防北京使用武力統一台灣。這種兩手戰略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維持台海現狀的目的。然而,八十年代後期開始的台灣民主化和台獨運動發展使這種兩手戰略變成了兩難戰略,這主要是下列兩個原因造成的。
第一,台灣民主化提高了台灣獨立於中國大陸對美國決策者的價值。尤其是在冷戰結束之後,美國把促進民主化作為外交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認為民主化促進世界的穩定與繁榮。在亞太地區仍然多為專制政權的條件下,台灣民主政體的出現增加了美國維護台灣獨立於大陸非民主政權之外的興趣。一些美國政客由此希望借台灣民主化來推動大陸政治改革,因為這可以證明中國文化並非民主化的障礙。對於那些本來就反華親台的政客,台灣民主化為他們提供了更有力的理由,從而使美國的台海政策更加複雜化。
第二,台灣獨立運動的發展增加了美國由於對台灣防衛承諾而捲入台海戰爭的危險。李登輝開始的縱容台獨發展到民進黨執政直接推動台獨,使大陸對美國的政策更加敏感。美國的對台灣的任何支持,無論是軍售還是其他政治支持,都會嚴重損害美中關係的正常發展。這樣一來,儘管台灣的民主化增強了美國對台灣維持獨立地位的興趣,但台獨的發展卻使任何具體的美國對台灣的支持更加複雜化。因為不僅北京會將其認為是挑釁行動而影響美中關係,而且美國也擔心由此陷入為台獨而發生的戰爭中。
從美國的角度來說,兩難在於:一方面,美國不能對台灣做出太強的承諾以免台獨領導人利用這種承諾有恃無恐地推動台獨從而引起大陸強烈反應; 另一方面,太弱的承諾又會導致大陸使用武力統一的可能性。為了解決這個兩難,美國對台灣的承諾長期以來採取一種模糊戰略,既不說在什麼具體條件下會捲入台海衝突也不說如何捲入。這種模糊戰略所導致的不確定性一方面可以防止台灣有恃無恐,另一方面也讓大陸小心謹慎。
但是,這種模糊戰略所帶來的不確定性也有它的問題甚至達到相反結果,因為北京和台北都有可能誤讀美國的政策而鋌而走險。模糊戰略可以導致北京低估美國干預台海衝突的決心而動用武力解決台灣問題,也可能導致台灣高估美國的決心而不顧大陸警告在台獨路上一意孤行引發戰爭。
解決這個問題的明顯方案是戰略明晰化,即明確美國干預台海衝突的條件。在克林頓政府後期,美國明確了對台灣有條件承諾的政策,亦即如果台灣沒宣告獨立而大陸動武統一,美國將會干預。這個政策的目的是減少不確定性的危險。它一方面告訴台灣,美國不會為台灣獨立而防衛台灣,另一方面也對大陸武力統一作出警告。
布什政府對台海關係的認知與基本定位
布什政府上台之初,一方面出於冷戰之後對中國威脅的恐懼,另一方面出於國內政治的考慮,改變了對台灣有條件承諾的政策,不僅增加了對台軍售而且承諾不惜一切條件保衛台灣。這種非平衡政策鼓勵了陳水扁政府的台獨傾向,導致了對華關係的緊張,而且加劇了台海的緊張局勢。
911恐怖襲擊改變了台海關係在美國外交戰略中的地位,使中國從戰略對手成為國際反恐同盟成員。布什政府意識,到必須重新平衡台海政策以改善與中國的關係。與此同時,布什政府也意識到,台灣獨立傾向的加劇與大陸近年來防獨的被動局面已經增加了台海爆發衝突的可能性,使美國處於困難的境地。
因此,布什的政策開始從保衛台灣逐漸轉到維持台海現狀,以避免台海衝突干擾美國反恐國際戰略重點。布什政府由此制定了兩點總體原則:1、台海政策的目的是亞太地區和平與穩定;2、美國反對任何一方單方面改變現狀。
由於陳水扁2004不顧美國反對而推動公投,布什政府意識到台灣獨立勢頭與大陸防獨失敗會加劇台海戰爭危險,開始重點反對台灣改變現狀。與此同時,布什政府改變了不介入島內政治的政策,開始介入台灣內部政治,以防止台獨引發戰爭。美國介入島內政治是基於對台獨推力於阻力平衡關係變化的考慮。
台灣獨立力量來自於以下三方面:
(一)島內政治力量。雖然島內輿論要求與大陸發展經貿關係,但對於大陸統一的支持甚微。利用民主政體,執政黨利用統獨問題成功地動員了社會的支持,使台獨在島內成了政治氣候。
(二)台灣認同的力量。半個多世紀的分治以及近二十年的台灣本土意識發展,台灣主體認同不斷加強,而對大陸的認同則趨於弱化。台灣前途自決的意識得到越來越多人的支持。
(三)美國的支持。陳水扁政府認為如果與大陸發生軍事衝突,美國會無條件支持台灣,因此不僅逐年降低國防支出而且有恃無恐地推動台獨。
雖然以上力量推動台獨,但台灣獨立也面臨以下四方面的阻力:大陸的軍事威脅;亞太鄰國的反對;島內企業界、反對黨和軍方的反對;美國為自身利益而反對台獨。
近年來,台獨推力日強,唯獨美國可以起到制約台獨的作用。所以,在2004年台灣大選前後,美國強調的是反對台灣單方面改變現狀。然而,2005年初,大陸反分裂法通過後,美國轉到平衡干預。這是回到一種兩手策略:一方面,美國明確宣佈不支持台灣獨立,甚至提到獨立即戰爭(佐利克);另一方面,美國明確告知大陸解決台灣問題不可使用武力,敦促大陸應與台灣談判。
這種新兩手策略,是基於布什政府對大陸台灣利益的重新認知。就對台灣利益的認知,布什政府意識到台灣島內已達成以下三點共識:與大陸發展經貿關係勢不可擋;台海和平避免戰爭;台灣前途由台灣人民決定。就對大陸利益的認知,布什政府意識到大陸政府國家統一目標的下列三點政策考量:民族主義情緒和政府合法性界定統一目標不可改變;台灣問題關係國家安全,擔心美國日本利用台灣問題鉗制中國崛起;經貿交流促統,武力外交防獨,重點已從促統轉到防獨,但如果防獨失敗,動武不可避免。
美國台海政策的困擾
由此可見,布什政府對台海關係的政策取向又回到了克林頓後期的有限承諾明晰戰略。但是,這種戰略的有效性仍然取決于下列兩個因素:
(一)證明有限承諾明晰戰略的信用度。美國必須一方面使北京確認如果台灣沒宣佈獨立而北京使用武力時,美國軍事干預的確定性;另一方面使台灣明確,美國利益決不會允許因台獨而將美國拉入與中國的戰爭。
(二)解決漸進台獨問題。有限承諾明晰戰略的底線是台灣不能宣佈獨立,但是台灣仍然具有極大的空間進行台獨活動,這些活動仍然可能引發大陸強烈反應從而產生台海危機。
到目前為止,美國政府仍然沒有有效解決這兩方面的問題,美國台海政策的困擾與麻煩仍未得到解決。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06年10月號,總第10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