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罷工只是表面現象,背後蘊含著深層的政治、經濟與社會原因。 |
中評社北京10月31日電(評論員 余永勝)最近一段時間,新一輪的罷工浪潮困擾歐洲,其中以法國為最。僅在10月19日這一天,全法國就有數百萬人舉行了大罷工。而上月的29日,被媒體稱為歐洲的“大罷工日”。這一天,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時、希臘等國均爆發了規模不等的罷工和示威活動。
罷工只是表面現象,背後蘊含著深層的政治、經濟與社會原因。以法國大罷工為例,起因是薩科奇總統決定實施養老金改革,最具爭議的內容是把退休年齡從60歲提高到62歲。從道理上說,政府有充分的理由實施這一改革,因為按目前的交納與發放標準,養老金將越來越入不敷出,現在的赤字已達320億,2030年將達700億,2050年會達到1020億。這無論如何是法國政府無法承受的。法國總理菲永曾擔憂地說:“如果不進行養老金制度改革,我們的後代將不得不面臨削減養老金的問題。”
照理說,這樣的改革計劃應該得到公眾的理解和支持,因為這並非使一部分得利,另一部分人吃虧,或是政府自己謀利,而是維繫整個社會運轉的必要舉措。但現實情況卻讓政府非常沮喪。民調顯示,儘管大罷工給生活造成極大不便,但仍有70%左右的法國人表示支持,而薩科奇的支持率卻創下新低,僅有29%。如此局面,發人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