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9月16日電/《華西都市報》報道,12日13時左右,杭州西湖十八景之一“臨水射亭”集賢亭忽然倒塌,整個亭子倒進湖中,所幸無人員傷亡。該亭於2002年前後西湖南線整治時重建。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管委會表示,初步斷定亭子倒塌與瞬間風力過大有關。(9月13日《現代金報》)
集賢亭倒了,“保質期”僅十年。儘管它是個文化圖標,也是審美勝景,可終究沒經得住時間長河的淘洗,一陣驟雨過,只剩下殘垣瓦礫。不少網友唏噓不已,甚至還作詩“悼念”。
說起來,這已不是杭州景區建築物首次倒塌。8月12日,杭州仿古建築清河坊街有牌坊倒塌,事發時遊客如織,還造成兩人遇難。而今,集賢亭的驟然倒掉,又變成許多人心中難以修復的記憶缺角。集賢亭的“弱不禁風”,難逃公眾的習慣性質疑:整個亭子倒塌,究竟是風力太大,還是質量欠佳?
管理部門稱,亭子被刮倒之際,該區域瞬間風力達到12級,而且它還是個迎風口;亭子每個月都有專門的維修養護,柱子並無腐爛。這番解釋,不是憑空捏造:在事發當天,杭州強風已造成多棵景觀樹倒伏、斷枝。暴風若超出亭子承受力的臨界點,亭子難支,恐怕也不是什麼稀奇事兒。
可官方釋疑,並未讓民眾吐槽消停。“風大”理由,似乎仍難抹去“質量差”質疑。有記者掘出某些可疑的細節,比如說,集賢亭和之前倒下的清河坊牌坊,竟出自同一個施工隊之手,它們倒塌,難道都是天災使然?有必要追問,該施工隊“出品”的建築物,總是不堪一擊,當初的資質又是誰認定的?在質量把關上,責任相關部門做到了監管無縫麼?
再者,據現場市民表示,亭子忽然倒掉,幸虧及時避開,才逃過一劫。作為遊客觀光、市民逗留的“集散地”,必要的預警機制和疏散措施不可或缺。在這方面,責任方責無旁貸。還有,集賢亭選用木柱子,而非更堅固的水泥柱,原因是“為了與周邊風景協調”。可即便如此,相應的加固支撐,總不能缺少吧?等到暴風來襲,才想起“臨時填補”,未免遲了點。
集賢亭不是“杜甫茅廬”,輕易為風所破,難免遭質疑。個中是否有貓膩,尚待細究。不過,輿論的口誅筆伐,很大程度上,未必是衝著集賢亭去的,而是在“借題發揮”——在質量安全關乎人命的情境中,豆腐渣工程,無異於漠視生命的利益投機,它們何時才能畫上休止符?集賢亭,風流已被雨打風吹去,又有多少古跡抑或仿古建築,正飄搖在風雨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