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定西孤兒院紀事》:拉你回到饑餓時代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1-22 17:21:55  


  在剛剛結束的2008年北京圖書訂貨會上,花城出版社出版的楊顯惠的《定西孤兒院紀事》獲頒“2007中國書業年度評選傳記紀實圖書獎”和“《中華讀書報》年度十佳圖書獎”。讀過這本書的網友也多有推薦之詞。

  這是一本記錄1958年到1960年那段自然巨灾和瘋狂年代造就的悲劇的書。

  生死無常,命若琴弦。作家楊顯惠采訪了那段歲月幸存下來的150多名孤兒。面對黑暗世界扭曲的人性、瘋狂的舉動、自然的懲罰,孤兒們最大的感受就是恐懼、恐懼、恐懼。多年後,作家的叙述依然讓我們感到觸目驚心,脊骨發凉。如果沒有這本書,那些殘忍與苦痛,悲傷與絕望,無疑將湮沒于無形。

  很多人還不知道“定西孤兒院”是個什麽所在,也不知道楊顯惠何許人也,但我們相信大家都不想遺忘歷史、錯過好書,所以記者專訪了楊顯惠先生。  
  
  ◎采訪前:我只是想把事實記錄下來  
  
  爲寫作《定西孤兒院紀事》,楊顯惠在3年間走過了甘肅定西的五六個縣,采訪了150多個孤兒。2004年初,《定西孤兒院紀事》開始在《上海文藝》連載。因爲要公開發表,有些故事需要重複采訪,而當事人每說一次,他心裏就會難受一次,像刀割一樣。所以楊顯惠再三與《上海文藝》主編陳思和確認是否一定會發表。
  
  記者(下簡稱“記”):你從什麽時候開始産生要寫這樣一本書的想法?

  楊顯惠(下簡稱“楊”):(上世紀)90年代,我調到天津做了專職作家,在深入生活的時候,我回到了過去工作過的生産建設兵團,在那裏我遇到了一幫孤兒,他們都是在大饑荒中活下來的。在跟他們接觸的過程中,我開始思考通過講述這些孤兒的經歷來表達1958年到1960年那段歷史,要借此記錄那個饑餓時代人民大衆的悲慘命運,孤兒的故事只是載體。

  記:我想你的動機是希望這個民族能吸取過去的教訓,再也不要讓這樣的人間悲劇發生。但這種想法時時都可能産生,你爲什麽在這時候付諸行動?

  楊:我是甘肅人,對甘肅這片土地上的人和事都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儘管我後來到天津工作,但每年都會回去看看,呆上兩三個月。而在(上世紀)70年代的時候,我作爲知青下放到河西走廊的一個生産建設兵團,當時位于飲馬農場的甘肅十一師四團有一個連隊,是由從甘肅定西專區來的孤兒們組成的。在閑聊中,我聽到了這些孤兒的很多故事。我熱愛甘肅這片土地,作爲一個作家我也想講一講發生在那裏的故事。

  記:當事人對你的采訪是種什麽樣的態度?

  楊:有些人很願意講他自己經歷的故事,而有些人却不願意講。他們是經歷過苦難的人,有些還是極左時期的思想,不願意講社會主義國家的黑暗面。他們的父母餓死了,祖母餓死了,兄弟姐妹餓死了,而他們活下來了。但他們長大進入社會後也都很辛苦,很多人回到了農村,或者被國家招工進了企業。甘肅那裏也沒什麽好的企業,後來國企改革,他們中的很多人又都下崗了。總之,他們一直是社會上的弱勢群體,小時候是孤兒,長大後在社會上沒地位,所以他們覺得做孤兒不是光彩的事,不願意說。

  記:這群人中就沒有奮鬥出來的?

  楊:少數人過得可以,大多數人過得不好。那時孤兒院很多,不只是定西。有些縣有兩三個孤兒院,鄉鎮或公社也都有孤兒院。1958年、1959年進孤兒院的,1968年、1969年的時候,大一點的在國家招工時就業了,小一點的十五六歲,就以知青的身份上山下鄉回到了農村。那時定西有孤兒5000多人,但被招工的也就兩三百人,回到農村的孤兒在知青返城的時候很多都沒有落實政策,一直都留在了農村。後來一些有勇氣的孤兒找到政府要求落實知青政策,政府又在他們中間招了一批工人。但也都是安排在縣裏的一些木器合作社、鐵器合作社,或者跟木匠做傢具,或者砸鐵爐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