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月28日電/英國《金融時包》1月27日載文《2014:中國無奇跡》,摘要如下:
中國奇跡在2014年終結。這不是崩盤,而是回歸正常。中國也許將經歷十年左右的7.5%左右的增長,而後經濟增長速度進一步放緩。
跡象已經顯示。
中國奇跡建立在威權體制下,通過銀行、股票市場、債券市場等迅速集聚各路資金到大型項目中,在最短的時間內建成基礎設施,遍布全國的高速公路網幾乎在十年內建成、高速鐵路網建到一半,在最短的時間內建立行業內規模極大的龍頭企業,以便進行國際競爭。被歷史學家黃仁宇認為不會進行數目字管理的中國人,其實很在乎外部數字,如行業的國際前三強、全球500強之類。
決策層即使想維繫威權體制下投資主導的經濟奇跡,也無可能。基礎條件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伴隨著高投資而來的高負債讓企業不勝負荷。投資增長的同時資產質量下降,這些低效資產帶來更多的負債,而不是利潤增長。
與官方版的企業家信心指數相反,筆者見到的企業家,除了做IT遊戲、互聯網金融、有獨特技術優勢等少數企業外,最好的情況也是茫然。2014年怎麼樣?不知道。2015年,太遠了。大部分企業家已經移民,或正在辦移民。也許匯豐公布的側重於中小製造企業的採購經理人指數,反映中國大多數企業家的感受更真實一些,一月份PMI初值降至49.6,跌至6個月來最低水平,預料中國第一季經濟增速將較去年四季度進一步放緩。人力成本上升與產能過剩產品價格下降,成為不可承受之痛。站著說話不腰痛的人會指責企業家不提前準備過冬,為什麼不提升產品檔次,不打造自主品牌?聽說過一句話嗎?在知識產權保護不力、山寨成風之地,創新是找死,不創新是等死。
上市公司通常被認為是“選秀”企業,業績優異,並且受到特殊關照,常有財政補貼等營業外收入。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是最樂觀的報告。
去年4月27日,上交所發布2012年上交所上市公司報告,統計數據顯示,滬市954家上市公司2012年實現加權平均每股收益、每股淨資產、每股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淨資產收益率分別為0.55元、4.05元、1.29元、13.53%。與2011年相比,每股收益基本持平,每股淨資產和每股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分別增長10.36%和30.31%,而淨資產收益率下降9.74%。同年5月6日,深交所發布《上市公司2012年報實證分析報告》,2012年深交所上市公司營業收入總體小幅增長,淨利潤下滑。剔除金融行業,上市公司淨資產收益率也逐步下降,由2010年的11.86%降至2012年的8.43%,下降3.43%。上市公司庫存和資產負債水平進一步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