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王金平對馬英九點燃族群戰火 令人側目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4-04 09:41:13  


  中評社香港4月4日電/台灣《聯合報》今天發表社評說,馬英九“特別費案”昨日首次開庭,是否有罪,尚待審判。但是,特別費案開庭前夕,馬英九的“血統原罪案”卻已被王金平審結宣判。判決主文是:“少數族群的政治菁英,不適合統治多數族群。” 

  這項判決若譯成白話,王金平是在說:“馬英九是外省人,外省人不可以做台灣人的‘總統’。” 

  社評說,台灣的族群政治鬧了幾十年,迄未見有頭有臉的政治人物說出這種大白話,甚至從未出自民進黨及“台獨”的檯面人士之口。如今,王金平語出驚人,確實令人側目;難怪連游錫堃亦指其“失言”。 

  若要討論台灣族群政治的因果,是一個牽涉廣大的複雜議題;此處只能從王金平的角度切入。王金平是因欲與馬英九競逐代表國民黨參選“總統”的資格,才使情勢逐步演變到今日地步。王金平一開始就就“中南部人不會投給外省人”,如今又說“少數族群菁英不適合統治多數族群”。其實,這是王金平站在馬王對比的架構中,主張外省人馬英九沒有參選資格,他台灣人王金平始有參選的正當性。這樣的政治邏輯,不免駭人聽聞。 

  社評指出,在社會評價上,馬王二人應當不只有“外省人/台灣人”的差異而已,其他在學養人品上的高下亦可公評。但是,王金平卻將二人的差異,集中放大在族群因素上;難道馬英九只因是外省人就不宜代表國民黨參選“總統”,而王金平只因是台灣人就有代表國民黨參選的條件? 

  王金平說“中南部人不會投給外省人馬英九”,但是,“中南部人就會投給台灣人王金平”嗎?馬英九是不是“刻板印象”中的外省人?王金平又是不是政治流行語彙中的“台灣人”?其實,台灣政治的族群地域因素極其複雜,連施明德都成了“中國人”,蕭美琴亦成了“中國琴”;否則為何國民黨在中南部推出的“台灣人”,往往選不贏民進黨推出的“台灣人”?王金平將馬英九貼上“外省人原罪”的標籤,固然太過粗暴;他自封為“台灣人的代表”,恐怕也有點托大。 

  社評表示,王金平將情勢推移到如今地步,王馬配固不可能,馬王配亦可能無望。一方面,王金平將馬英九的參選正當性貶損至此,又對國民黨的“結構”提出強烈質疑;則王金平尚有何面目接受“馬王配”。另一方面,王金平既撕破了臉,則馬英九似亦沒有理由邀請一位明顯的政敵為競選搭檔。王金平如今不僅是與馬英九攤牌,亦是向國民黨“族群融合”的核心價值挑戰。且不說馬王配已無可能,即使配成了也已無加分效果。因而,一般認為,“馬王”已難合作,王金平亦不再可能代表國民黨參選,他獨立參選的可能性已見升高,屆時並可能成為族群論述最鮮明、最激越的“總統”候選人;王金平在大選中或許會為“台灣人”候選人催出一些族群情結的選票,但這些選票是否會投給王金平這個“台灣人”,卻是未定之天。畢竟,尚有其他“台灣人”參選。 

  王金平指控國民黨的“總統”初選,是“為特定人士量身訂作”;其實,他也是在為國民黨的“總統”人選“量身訂作”了另一個參選條件。那就是:只有他台灣人王金平有資格代表國民黨參選,外省人馬英九不夠格。但是,以王金平比馬英九,馬除了“外省人”的“弱點”外,似乎尚有其他優點;而王金平除了有“台灣人”的“優點”外,也不能說在其他方面皆較馬優異。 

  社評指出,王金平的論述是“違憲”的,因為“憲法”規定不可有族群歧視。王金平的論述是扭曲的,因為,何必要用“外省人”“本省人”作多數與少數的區分,其實也可以用“主張族群融合”及“主張族群對立”等其他標準作多數與少數的區分。王金平的論述也是反文明的,對一個人的肯定或否定,應看他整體人格的成就,而不應以族群為唯一標尺。何況,外省人也有良莠之分,台灣人也有賢不肖之別;王金平有何立場指馬英九是不可接納的“外省人”,又何以自認是萬民稱譽認同的“台灣人”? 

  這次“總統”大選的族群鬥爭,沒想到是由王金平點燃戰火。這無論是“歷史共業”,或是政客造孽,禍福凶吉,反正最終皆將由全體台灣人來裁斷。   


    相關專題: 兩岸時評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