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4月13日電/韓國《東亞日報》今天發表社評說,韓國和伊拉克的最高領導人自1989年兩國建交以來首次會面。盧武鉉總統和目前正在韓國訪問的伊拉克總理努裏·馬利基昨天在青瓦台舉行會談,雙方決定兩國將在伊拉克重建專案上進行合作。馬利基希望韓國企業參與伊拉克的油田開發及電力設施的恢復事業。
社評說,我國向伊拉克派遣了緊隨美國和英國之後第三多的兵力,從側面支援伊拉克的民主化和重建事業。爲了增進兩國之間的互惠性、實質性關係,我國政府和國民有必要以此爲基礎,進一步努力並取得成果。
馬利基表示:“韓國是有過類似經驗的非常優秀的典範。”對於在6·25戰爭的廢墟中同時實現民主化和現代化的“韓國奇迹”,伊拉克予以高度關注。伊拉克雖然是遠離首爾7000多公里的“遠國”,但卻存在很多和我國相像的地方。同樣有著悠久的歷史,遭遇過列強的侵略,也同樣在獨立後經歷了嚴重的內部矛盾。
社評說,中東地區目前正逐漸浮升爲世界新興經濟圈,甚至還出現了“CHIME(中國、印度、中東)”的新造詞。意思是,中國(China)和印度(India)後面現在又加上了中東(Middle East)。這都得益於“石油資金”。甚至有人預測說,每年達150億美元左右的海灣合作委員會(GCC)六個成員國和亞洲地區的交易規模到2020年有望達到3000億美元,再次開啓13世紀中斷的絲綢之路。
繼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之後,石油埋藏量(1150億桶)列世界第三位的伊拉克如果實現穩定和民主化,就會掀起“第二次中東熱潮”。我們的2300多名國軍官兵一直在庫爾德地區不辭勞苦地建立友誼和信賴,因此,我國所處的位置比任何一個國家都有利。這是美國都望塵莫及的資産。
社評表示,但是,正當我國因2004年金善日被殺事件而猶豫不決的時候,世界主要公司以及荷蘭、土耳其、加拿大等國已經搶先佔領了伊拉克的石油開發專案。綜合考慮應該爲世界和平做出和國力相符的貢獻,以及確保能源和未來的中東市場、“派兵的實際利益”等,現在應該用心處理韓伊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