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台灣工商時報:審慎因應G20後國際經濟情勢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4-04 11:54:16  


  中評社台北4月4日電/台灣工商時報4日社論指出,全球矚目的G20高峰會議於週四落幕,最重大的決議是各國同意將國際貨幣基金(IMF)的緊急貸款額度提高1兆美元以上,以維持全球金融穩定及促進經濟復甦,此一成就當然值得肯定。但也就在週四,歐、美雙方卻各自採取不同的舉措,凸顯英美與歐盟之間在政策上的分歧,並為全球金融與經濟體系埋下隱憂。 

  社論說,G20達成協議的重點,在於將IMF所能動用的資金額度提高1兆美元以上,以提昇對困難國家提供貸款的能力,協助會員國改善外匯存底不足問題,並支持國際貿易活動。此舉之意義在於緩和因個別國家發生金融危機,而對全球金融及經濟體系造成“骨牌效應”的威脅,亦即在全球金融體系中建立一道“防火牆”,並維持各主要國家的出口不致遭到嚴重的衝擊。這些措施的目的在於打通金融體系的管路,使支出、貸款、借款及製造業能夠擴張,因此都是相當正面且必要的作為,也是國際金融市場給予G20喝采的原因。然而在樂觀之餘,更值得關切的是英美與歐盟之間在財金政策上的差異,以及對金融機構監管態度上的歧見。 

  首先在政策方面,從去年開始,為了拯救“金融海嘯”的危機,英、美兩國在財政與貨幣政策上,一直採取較為積極且大膽的措施,除了率先將銀行利率降到接近於0,及大幅擴張財政支出與預算赤字等“傳統性”政策工具之外,並採取所謂的“數量式寬鬆政策(QE)”,由中央銀行買進公債,此無異於由央行“印鈔票”來為金融體系“吹氣”。美國迄今已動支近2兆美元的龐大資金,來拯救金融機構,維持消費支出,並創造就業機會;在這次G20高峰會上,歐巴馬也建議各國像美、英一樣,增加財政支出以刺激經濟。 

  社論說,歐盟國家在財、金政策上則相對保守。在財政政策上,歐盟一方面受到“馬斯垂特條約”的約束,各國預算赤字佔GDP的比例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因歐盟各國的經濟與財政情況不同,擔心個別會員國擴大預算赤字後可能導致財政失控,而使整個“歐元”體系面臨崩潰的危機,因此歐盟堅持目前所採取的擴大支出措施已經足夠。在貨幣政策方面,ECB週四雖也持續降息到1.25%,總裁特里謝也表示還可能進一步降息,但對於利率政策以外的“非傳統”寬鬆措施,例如買進銀行的不良資產及政府公債等,特里謝則態度保守,只表示ECB將會進行檢視。ECB理論上固然可在次級市場上購買歐盟各國的公債,但如何將資金分配予16個會員國,則有執行上的困難。另一方面,歐盟對通貨膨脹的疑懼遠大於美國,尤其是曾在兩次大戰之後均深受通膨重創的德國,因此ECB在政策上自然較為審慎。 

  其次,在對金融機構的監理態度上,歐盟此番受到美國“次貸風暴”的波及,創痛至深,因而在G20高峰會上建議成立“全球性”的金融監理機制。美國反對此項提議,並不意外,因為此舉威脅到美國的金融“主權”。但在此同時,美國“金融會計標準局”(FASB)週四決定容許企業界在評估資產價值時,能夠以“未來的預期價值”,而非“當前的市場價格”來估算。此固然有助於美化美國銀行業的財報,提高艱困銀行的獲利,並針對可能的虧損提撥較少的準備金,從而有助於增加貸款及帶動經濟復甦;但另一方面,由於歐巴馬政府目前正準備購買銀行業的不良資產,尤其是與“次貸”相關的有毒資產,然而在新的會計制度下這些不良資產的價值將被高估,勢必影響購買意願,導致銀行無法徹底解決根本的問題。 

  美英在財金政策上採取的大膽、積極作法,固然在短期間有助於刺激景氣復甦,然而卻也會為金融與經濟體系創造出“虛胖”的假象,並有可能使“通膨預期”升高。反觀歐盟的保守、僵硬作風,則可能使歐盟經濟復甦的速度減緩,但也使得“通膨預期”下降。這種“反差”現象,再加上目前歐盟利率仍高於英美,很可能造成美元再度走軟,並使商品原料價格如去年般出現短暫的飆升,再度引發通膨預期回潮,不僅全球經濟可能於飽受“衰退”打擊之餘,又再度遭到暫時性“通膨”的摧殘,也將使經濟復甦的型態與路徑更加不確定。 

  社論說,這次金融海嘯,是金融市場長期運作脫序的結果,當前的經濟衰退,也是美國預支成長必須付出的代價。七年之病,豈能求三年之艾。美國不惜孤注一擲,以擴張財政赤字來彌補金融體系的虧空,無異於“挖東牆,補西牆”。短期間金融市場雖然一片榮景,然而一旦“泡沫”再度破滅,經濟可能陷入“二次衰退”,金融市場勢將再起波濤。面對G20高峰會後的情勢,“樂觀”固無不可,“審慎”卻更加重要。 


    相關專題: 胡錦濤出席G20、中美峰會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