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中地區將成為吸引台商與兩岸產業合作的新區域、新熱點。 |
中評社香港6月15日電/美國世界日報14日的社論說,台灣海峽兩岸形勢和緩,兩岸經貿再向前跨越,也帶來了種種新的合作型態。雖然台商在大陸的布局可以說是無遠弗屆,遠至新疆、內蒙都有台商足跡。不過,大多數仍然追隨大陸政府的開放政策:先是沿海的珠三角、長三角到環渤海這一地帶;然後在開發大西部的政策引導下,進入成都、重慶。這次金融海嘯首批高達4兆人民幣的擴大內需則集中在華中地區,預料這也將成為吸引台商與兩岸產業合作的新區域、新熱點。
華中地區係指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這6個省的轄區。過去由於交通設施的不足,由沿海地區到達華中,短則4、5個小時,長則超過10個小時,對內對外都較沿海地區不便。但在中國政府一次性把縱橫的鐵公路基礎建設投資下去後,湖北武漢將成為華中地區交通的新樞紐,向外延伸形成一個4小時生活圈。這樣的區域自然成為台商或國際企業的新選擇對象。
社論說,除了交通基礎建設外,在勞工條件與財稅政策的加持下,的確產生了相當的催化作用。再加上中國政府積極縮短城鄉差距、所得差距,利用抗海嘯的擴大財政政策,推動家電下鄉與農地評價等政策。這些措施就是在提高農家財富、農村所得、補貼農民,其目的在提升整個廣大農業的購買力,這也是中國內需擴大的希望之所在。
除了農業部門購買力提高,交通建設投入外,若要開發廣大的內需市場,還要搭配通路的布建、服務業的培養,才能使生產到銷售成為“一條龍”的服務。梳理出華中地區在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戰略地位,即可發現中國政府藉著龐大交通設施的投入,使沿海地區部分製造業內移,培養華中地區龐大的薪資勞工階層,再加上推升農業購買力的措施,綜合起來就是一個未來可逐漸取代歐美的龐大亞洲、中國的內需市場。
透過前述華中地區經濟戰略的布局,這個地區極有可能成為包括台商在內的國際企業角逐的新焦點。有別於過去沿海地區(尤其是珠三角)對台商的吸引力,主要就以廉價勞力、土地為出發點的成本優勢,華中地區還有龐大內需市場作為依托,這也將使兩岸企業在這個地區出現新的合作型態。
社論說,這包括台商到華中地區可能不是以加工出口為唯一的考量,還會以進占當地市場作為戰略目標,如此一來也就不會僅以製造業為限,而會在通路及相關服務業上著墨。這就有別於過去台商在中國,大多向製造、出口傾斜的現象,而逐漸以製造、服務兼顧,出口、內需並行的方向發展。
到了這種相對較平衡的產業與市場取向後,台商也可能與當地企業由過去上下游垂直分工而進入新的競合關係。尤其在進軍中國內地市場時,通路、品牌、行銷、服務等都需要面臨選擇,究竟是要與當地企業合作或競爭?如果一旦採取合作策略,那麼兩岸企業就可能出現業務合作、策略聯盟、交叉持股、入股與合資等新的合作型態。
如此一來,也會使過去台商在中國習慣獨資的經營型態產生變化,朝向合資的可能性演進。
社論指出,因此,華中地區成為兩岸新合作的試點,在合資成為一種可能選項後,兩岸企業文化的融合,法律、會計、組織的調整,乃至兩岸企業競爭力透過融合而提升等,都將是新的課題與挑戰。通過這一關卡的檢驗,兩岸企業才有可能攜手走向國際,那就是華人經濟實力的另一大突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