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3月12日電/南方周末日前刊登署名評論文章,論述中國應如何以社會改革帶動整體改革。全文如下:
中國改革的第一階段是以經濟改革帶動整體改革。經濟改革以經濟自由為旗幟,打破了中國人的人身依附。中國人自由擇業和創造力的迸發,通過市場經濟實現了效率釋放和物質財富的噴湧。但也留下了城鄉和社會嚴重兩極分化、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資源浪費環境破壞、產業和基礎勞動者素質都難以提升的遺產,從而嚴重阻礙了現代化繼續發展。
這樣就到了要以社會改革帶動整體改革,突破發展瓶頸的時代。社會改革以公民權利的平等為旗幟,其主攻方向是打破對農民的身份歧視,在財產、權力、關係和名望等資源分配很不均等的市場經濟中,提供和保障國民及其後代參與競爭的機會平等,實現公民在從業、遷移、教育、醫療、居住和社會保障的權利均等化,實現效率與公平、勞動與資本、公眾與權力之間的制衡,通過從經濟改革、社會改革到政治改革的接力,在本世紀中葉最終完成中國的現代化轉型。
之一:新城市建設,扭轉畸形的城市化
不少人對中小城鎮的戶籍鬆動猶可接受,但對大城市戶籍制度的改革卻有莫名恐懼。戶籍制度改革的意義恰恰首先是在大中城市
社會改革第一個內容,是新城市建設。
大城市?中小城鎮?
新城市建設首先是科學的戰略規劃布局,解決在資源、環境的制約下城市在哪裡建和怎麼建的問題。
僅靠頑強地限制大城市人口,隨意地發展法治和管理都更鬆弛的中小城鎮,沒有科學測算和規劃,沒有產業和就業的相應轉移,可能造成更大規模的圈地擴張、資源浪費與環境破壞。因此,做好二三十年內安置中國75%以上人口的城市化規劃布局,是政府的首要職責,這已超出了市場本身能夠配置資源的領域。對於資源環境好,規劃發展的城市和集鎮,要有土地、人口、產業和財政政策的全面傾斜,對不需擴大乃至要收縮取消的城市和集鎮,要有嚴格限制性的政策措施。而不能像現在這樣,一面把新產業、新建項目和財政資源集中配置在大型和特大型城市,一面泛泛地說大力發展中小城鎮;一面嚴格控制大都市的市民人口,一面大舉擴張其規模面積,形成嚴重錯位和脫節。
科學規劃的核心是,全面考慮住房、教育、醫療、社區服務等設施的布局和建設,滿足全部就業和常住人口基本需求服務。這才是中國今後幾十年最強大和最可持續的投資與消費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