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28日電/以外匯占款來投放基礎貨幣的傳統模式或已面臨終結。中國央行在“降准”和“擠牙膏”平滑流動性之間艱難抉擇。近期美元指數連續走強,趨勢已基本確立,國內市場資金面的好日子或出現新變數。
據證券時報報道,以今年3月至今的央行公開市場為例,在這總計13周的32次操作中,24次為28天期正回購,8次為14天期正回購,總共實現了810億元的資金淨回籠,未見央行的放鬆意圖。
而將觀察範圍延伸至三季度末可以發現,截至彼時的未到期可釋放資金達到4330億元,在6月至9月期間的可釋放資金約3520億元。這均是建立在未來4個月央行不續作正回購的前提下。只要目前的操作模式不作改變,為避免造成人為的價格波動,資金到期後央行便會立即加以對衝,市場流動性難以出現明顯寬鬆。
數據顯示,近14個交易日來,美元指數由最低78.91升至昨日(截至20時)的80.31,升幅達1.75%。而美元指數的這種連升形態,則為去年10月末以來首次。
同時,昨日人民幣中間價微升,但境內即期市場人民幣對美元收盤,卻出現94個基點的大跌,相對中間價的日內跌幅達到1.295%,為5月8日以來新高。這預示市場並不看好未來的人民幣走勢,也充滿了對國內錢緊行情再度襲來的擔憂。
隨著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持續疲弱,美元指數連續上漲趨勢亦日漸確立,市場開始擔心資本外流的衝擊或被放大,對於央行貨幣政策“轉向”的呼聲也有增強之勢。
但這種搖擺不定的市場預期,極容易受到某些事件的干擾。
昨日午後交易伊始,國債期貨主力合約TF1409出現連續大手買單。近10分鐘內成交量逾4億元,該品種成交量也刷新歷史新高。有樂觀看法認為,貨幣政策或有大動作,資金面放鬆可期。
對此,證券時報記者向多位投研人士了解後得知,我國目前的國債期貨市場流動性很差,除了少數券商自營盤外,幾乎沒有機構參與其中。4億元的成交量,與此前極其冷清的市場相比是一筆巨量,但就債券衍生品而言,若沒有數百億的量,根本就無法撼動市場預期。
而據外媒報道,昨日的國債期貨買單事件,或與銀行、保險機構將有望入市的預期有關。實際上,缺乏銀保機構的國債期貨市場,目前仍只是一個“試驗場”。
興業證券一位研究員告訴記者,央行的公開市場基調並沒有改變,而其他SLO、SLF等定向工具以及特定領域再貸款等措施,已在緩解流動性結構性壓力方面產生了作用。該研究員認為,在“降准”與“擠牙膏”之間,央行可能會選擇後者。
實際上,昨日的操作結束後,央行已實現單日對衝200億元。考慮到本周500億元的到期量,若周四的正回購大於300億元,則本周仍為淨回籠態勢。業內人士預計,由於到期量不大,淨回籠的概率較大。
截至收盤,昨日的銀行間質押式回購利率以下跌為主,14天期限以上的資金連續多日回落,顯示企業繳稅等季節性干擾因素已暫告段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