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台灣金融 需要大刀闊斧整頓

http://www.CRNTT.com   2008-12-04 11:15:26  


臺灣金融需要整頓,不能這麽多黑暗的地方。
  中評社香港12月4日訊/台灣《中國時報》今天發表社論,認爲“台灣金融界的問題在家族企業、在公司治理、在財務槓桿、在現金流量權與決策權的歧異、在官商勾結錯綜複雜、在委託書收購、在賄賂款出帳弊端、在紅頂商人吞噬小股東權益的不公不義。”所以“台灣金融需要大刀闊斧整頓”。文章内容如下:
 
  新任“金管會主委”陳沖日前交接上任,他習法出身,歷任“財政部”次長等要職,資歷完整;擔任過合庫、中信證、永豐金的金融職務,有實務經驗。因此,新主委上任台北股市就上演了一天捧場行情,金融股表現尤其突出,給足了新主委面子。但是“高興一天就好”。“金管會”接下來要面臨的挑戰,恐怕才剛要開始。 

  陳主委在上任時表示,金融機構的併購是可以被接受的、不應被歧視的。我們基本上同意這樣的態度,過去四、五年來,台灣金融業者一再表示我們的銀行家數過多(overbanking),以致各銀行利潤微薄,規模太小難有綜效,遂不易在國際上有競爭效率。這樣的簡化論述其實正是遊說扁政府推動二次金改的主要背景。二次金改的任務,就是要促成台灣金融業的併購,似乎認為拼湊出幾間大銀行,我們的金融業就能脫胎換骨,提升金融的競爭力。坦白說,我們認為這是業者基於自利論點所做的遊說,既未切中要害,也刻意迴避了自身的弊病。二次金改鼓勵金融併購,其政策背後的問題絕不只是“限時限家”而已。就算沒有限時限家,頂多只是讓銀行官股釋出,多收一些溢價、少了些貪汙髒事而已,其最後的結果還是難以造就台灣金融的競爭力。 

  如所周知,台灣幾家大金控都涉嫌在二次金改的過程中賄賂扁珍與官邸重臣,不但企業形象大受影響,也使得其現在的金融版圖正當性受到質疑。此外,幾家知名金控老闆的自有資本過低、質押比例過高,形成不良的財務槓桿,也使得這些銀行的現金流量權與決策權產生重大歧異,容易滋生公司治理弊端。再者,若干財團銀行根本是家族企業,而家族企業內本質上就是大家長說了算,像是政治體制中的“帝制”,根本談不上講究監督、查核、控管、類似“民主”制度的公司治理。一般而言,在家族企業內,專業經理人也就難以發揮,管理不易上軌道。事實上,陳?自己就曾經擔任兩間家族企業的要職,對於其內有多少真正的監督查核,恐怕也是了然於心。 

  以世界經濟論壇WEF今年競爭力排名的分析為例,就能看出問題癥結。台灣的金融環境排名五十八,而真正令人不忍卒睹的,是“銀行健全度”;台灣去年排名一一四名,今年再跌三名,排到一一七名,幾乎已是全世界後段班的後段。台灣的大銀行其規模絕不比排名中段的“國家”小,但是健全度如此之差,當然就不是銀行規模的問題,而是公司治理、管理透明等多面向的瑕疵。坦白說,台灣的銀行從WEF的角度來看,幾乎是“幼稚產業”,離國際水平還有一大段距離。 

  “金管會”如果真正要使台灣的金融業提升競爭力,就要從要求真正的公司治理著手。銀行併購當然可以,但必須是管理健全、公司治理上軌道、敢於設置審計委員會、股東權益受到保障、帳務透明、財務槓桿合理、沒有在先前二次金改中行賄漁利的正派銀行,才有資格去併購別家銀行。如果我們對若干家族銀行與貪腐集團之間行賄圖利的醜陋齷齪都視而不見,還要放任他們擴張財團地盤,就與人民的期待相距甚遠了。 

  總之,台灣金融界的問題在家族企業、在公司治理、在財務槓桿、在現金流量權與決策權的歧異、在官商勾結錯綜複雜、在委託書收購、在賄賂款出帳弊端、在紅頂商人吞噬小股東權益的不公不義。金融界的現象之一確實是銀行家數過多,但那從來就不是最重要的問題─過去不是,未來也不會是。陳沖主委所面對的挑戰,恐怕要遠比銀行併購與否複雜的多。當扁家弊案所涉及的二次金改問題全部攤出來時,要全然回復原狀頗為困難,但若任令不公不義的家族企業靠行賄背信而擴充坐大,絕大多數人民也難以接受。要如何收拾這殘局,當然也在考驗陳?主委的行政魄力與公義理念。明年WEF的排名會如何變化;讓我們拭目以待。

  (來源:中時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