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中國人權:進步可見,未來可期

http://www.CRNTT.com   2008-12-10 17:00:20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對人權的重視與享有遠勝以往。
  中評社北京12月10日訊/《新京報》今天發表文章“中國人權:進步可見,未來可期 ”。文章認爲:“只要堅定不移地貫徹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憲法原則,推進民主政治建設和法治建設,作為衡量中國進步的一個標尺,中國的人權狀況必定會得到更好的改善。”文章内容如下:
 
  今天是國際人權日。60年前的今天,聯合國大會通過了第一個關於人權問題的專門性文件———《世界人權宣言》。日前,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王晨接受了《人權》雜志專訪,積極評價了《世界人權宣言》的地位和作用,指出“中國人權事業已經取得了歷史性進步,中國人權狀況正處於歷史上最好時期。” 

  今天的人們很難想象60年前《世界人權宣言》通過的時候,它代表著什麼樣的改變。當時,戰後的世界,剛剛遭受種族主義的重創,軍國主義與殖民主義制造的分裂,以及不平等造成的破壞,而《世界人權宣言》就是站在這樣的一片廢墟上宣告:一切該結束了,全人類,不論膚色、信仰或者出身,每個人都有固有的尊嚴和平等。 

  這是一份有生命的宣言,60年來,正是它以其挺拔的精神改變著世界。盡管至今人類尚未完全擺脫人際與國際間的種種磨難,局部地區依然受到戰爭與恐怖主義的威脅,有人受到了未受約束的權力肆無忌憚的侵害,但不可否認的是,《世界人權宣言》在各國得到響應,首先是人類在觀念上的勝出,是文明的勝出。這一時刻,人類為自己許下諾言———以全人類的名義,對每個人的命運擔起責任;這一時刻,人類回到人類本身,完成精神上的成年禮。 

  和世界其他國家一樣,中國人從未放棄自己對人權的追求。早在一百年前,便有許多仁人志士把自由、民主和人權作為自己終生追求的目標。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中國發表的第一份《中國人權白皮書》開篇即稱“人權”是一個“偉大的名詞”,是一個“崇高的目標”,是“長期以來人類追求的理想”。 

  尤其是2004年以來,“尊重和保障人權”先後載入了《憲法》、國家“十一五”發展規劃綱要以及《中國共產黨章程》等重要文獻,促進人權事業發展已成為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主題。中共十七大報告通篇也貫穿著以人為本、改善民生、擴大民主、保障人權的內容,強調要“尊重和保障人權,依法保證全體社會成員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 

  如王晨所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權領域的一個突出進展是,突破了將‘人權’視為資產階級口號的‘左’的思想束縛,‘人權’開始成為一種文明衡量標准”。“人權”從一個“敏感詞匯”變為一個廣為人知的概念,其中反映的是中國對人權成就和進步的自信:我們的人權狀況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從國情和現實出發,我們可以坦然面對自己的各種不足,繼續加大力度促進和保障人權,這是中國政府和人民的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回顧歷史,進步可喜,未來也同樣可期。保障人權,正在逐漸凝結成全民的共識和政府責任,接下來中國需要的是更加務實的態度,面對各種社會問題,秉持一種創新機制的決心克服現實中的不足。可以預見的是,只要堅定不移地貫徹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憲法原則,推進民主政治建設和法治建設,作為衡量中國進步的一個標尺,中國的人權狀況必定會得到更好的改善。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