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對北京 任何損害一中之事都危險

http://www.CRNTT.com   2009-01-07 11:03:58  


  中評社香港1月7日訊/臺灣《中國時報》今天刊登北京清大中美中心高級研究員暨台研所兼任研究員陳毓鈞的文章,他強調“北京對台將貫徹一國兩制”。文章内容如下:
 
  在北京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五十周年大會上,從胡錦濤到吳邦國、李建國、王毅等人講話中,都一再提及“一國兩制”構想,特別是胡錦濤指出要促進兩岸關係發展,實現祖國和平統一,最重要的是要遵循“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胡還說“一國兩制”是鄧小平創造性思想,實踐證明是正確的。顯然,經三十年“葉九條”、“鄧六點”、“江八點”、“胡四點”到今天的“胡新六點”,中共並沒有改變“一國兩制”大原則。 

  “一國兩制”的一國,就精確概念而言,係指“一個中國”而非“一個“國家””,也就是胡所說的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絕不動搖,即使兩岸尚未統一之前,也不能改變台灣和大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有人認為,北京擬出“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可能意味將鬆動對一中原則立場,這是不切實際想法。胡講得很明白,兩岸問題是中國內戰遺留的政治對立之歷史問題,要結束敵對狀態,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並簽署和平協議,亦須在一中共識上。 

  至於“兩制”,在鄧小平的年代,從廣義的概念而言,係指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制度。然而,經過改革開放之後,大陸在經濟、社會、文化上已經有重大變化,再加上冷戰結束、經濟全球化浪潮,已呈現“資中有社、社中有資”現象。今天和未來所指的兩制應是政治制度,亦即大陸是共產黨領導下的政黨協商合作制度,而台灣是經由選舉產生政黨競爭制度。因此,胡也提到兩岸尚未統一前,對兩岸政治關係發展,可以透過協商加以探討。這就為兩岸的未來“兩制”將不同於“港澳模式”埋下了伏筆。 

  針對台灣關切的參與國際空間,胡也提出了明確立場。首先,他用“涉外事務”概念而非台灣所好用的“外交事務”,因為外交所涉及的是“國家”的主權與代表性問題,北京避開使用外交說詞。其次,胡指出在不造成“兩個中國”和“一中一台”的前提之下,兩岸可透過務實協商,做出合理的安排。還有,關於台灣參與國際組織的活動問題,兩岸應透過事先協商,取得協議,不要各自為政,浪費資源。 

  在這次講話中,胡提到“兩個中國”與“一中一台”,後者係指台獨,容易理解,但前者就值得台北注意。馬政府上台後,口中雖說先經濟後政治,但卻不時透露政治急迫性,一方面是受到內部政治化影響,一方面亦有著主觀上策略考量,這就令北京不得不慎重因應,將現階段兩岸關係發展主軸拉回“先經濟後政治”階段,意即經濟可做,政治再談。另外,馬主張“不統”,北京要“促統”,雙方大政目標不同,手段上難免會出現碰觸。北京已認為過去“中華民國”是堅定支持一中,但今天或未來的“中華民國”卻未必,從“事實兩中”走向“法理兩中”可能性是存在的。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六十周年,中共一直強調立國根本就是一中原則,從國家戰略利益及民族振興大業看,北京在國際社會上是不會改變其堅持的。總之,在和平發展道路上兩岸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有件事是十分清楚的,那就是對北京來說,任何損害一中原則之事都是危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