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黃益平:“亞洲共識”的三大問題

http://www.CRNTT.com   2009-01-08 14:45:15  


 2008年11月13日,由北京國際金融博覽會組委會主辦的“2008中國國際金融年度論壇”在京召開。圖爲花旗集團亞太區董事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黃益平講話。(來源:新浪財經 陳鑫攝)
  中評社北京1月8日訊/《財經》雜志日前刊載花旗集團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黃益平的文章《“亞洲共識”的三大問題》,全文如下: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後,東亞經濟在匯率政策、資本賬戶、外匯儲備、債務結構和地區合作等方面,實行了重大變革。到2007年,東亞經濟所面臨的挑戰與十年前相比,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 

  比如,在1997年,多數亞洲貨幣被嚴重高估,存在貶值的壓力;到了2007年,大部分亞洲貨幣卻已經面臨著沉重的升值壓力;在1997年,許多亞洲國家都存在投資過度的問題;而到2007年,除中國和越南以外,大部分國家投資占GDP的比例比十年前低了近10個百分點;在1997年,亞洲國家普遍存在龐大的經常賬赤字;到2007年,多數國家的經常賬戶都變成了盈餘;在1997年,一些國家因為沒有足够的外匯儲備,導致貨幣大幅度貶值;到2007年,起碼有部分國家已經開始擔憂外匯儲備過於龐大的問題。 

  這些重大結構性變化的發生,主要是因為亞洲國家在應對金融危機的時候,採取了一系列的政策調整。儘管表面上看起來,這些措施千差萬別,但它們其實有一些共同的成分,主要是執行相對保守的匯率政策、盡量保持經常賬戶盈餘、快速積累外匯儲備、謹慎開放資本賬戶和積極推進地區性合作。 

  次貸之失 

  我們曾經把這些共同的政策方針歸納為“亞洲共識”,區別於廣為人知的“華盛頓共識”。儘管它在核心目標上與“華盛頓共識”的差異不大,但“亞洲共識”在政策方法上更加強調漸進主義和自我保險機制,其目標是為了降低支付平衡危機的風險。 

  當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以後,一些抱持“華盛頓共識”政策主張的機構與專家建議亞洲政府在處理危機時堅持執行市場紀律,包括讓有問題的金融機構倒閉,以及保持財政基本平衡等,以避免道德風險問題。但在此次美國次貸危機發生後,歐美國家的政府也普遍實行了財政、貨幣政策措施,以挽救金融機構。因此,他們起碼在行動上默認了“亞洲共識”的主張。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