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陸寒寅:久失平衡的東亞模式終入迷途

http://www.CRNTT.com   2009-03-26 07:44:38  


 
  在市場力量與政府力量的結合下,出口導向增長模式不但為東亞提供了彌補內部市場不足的廣闊外部支撐空間,還直接促進了增長本身,造就了有效的東亞崛起,但同時,失衡性的經濟效應也因此而根植並不斷強化。首先,在貨幣金融領域,依據傳統東亞模式的增長要求,除了鼓勵出口的一系列金融支持外,維持匯率的穩定與相對低估同樣重要,而相對來講,產業部門受到的重視程度始終超過了金融領域。但上世紀80年代中期後寬鬆匯率環境的轉變,以及在金融深化理論推動下金融自由與創新的加強,使得東亞經濟體在逐漸放鬆對資本流動管制的同時,匯率與金融風險也不斷上升。

  其次,在貿易投資領域,國際直接投資與產業內、產品內分工的興起,使得各國有能力根據其競爭優勢參與同一產品價值增值的不同階段。國際分工的深化帶來更小的貿易替代效應和更大的貿易學習效應,使發達國家製造業進一步向東亞轉移,形成了美國(基礎研究)——日、韓、新、中國台灣(應用開發)——中國和東盟(製造生產)的典型產品內分工格局。而製造業在全球貿易中仍占有最大的比重,因此在產業內,甚至是產品內分工中承擔加工製造的中國等發展中東亞經濟體經常項目盈餘不斷增長也就不足為奇了,尤其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其上升速度更是迅猛異常。

  由此我們看到,內部產業與金融的非對稱發展,外部商品與資本的非對稱流動,並在美元擁有作為中心貨幣特權的國際貨幣體系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世界經濟體系中獨特的東亞結構。當前,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尚未論及平複,隨之而來的消費低迷、貿易保護和投資回撤又在對實體經濟造成無可避免的普遍性傷害,作為高度外向型的東亞經濟,已經面臨了對外貿易嚴重下滑、對外投資大幅縮水、增長速度顯著放緩的窘局。傳統的“東亞模式”至此已經遭受巨大挑戰。

  面對強力的外部制約和多重的不確定因素,以中國為代表的東亞地區如何增強內部消費可能、在新的國際經濟環境中找到有效且可持續的發展路徑,值得認真思考。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