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大國爭鋒 中國向印度學什麼

http://www.CRNTT.com   2009-04-17 08:46:22  


 
  時代周報:為什麼中國要優惠外資企業,歧視內資企業?

  黃亞生:這個問題我無法准確判斷,估計是我們過度地強調GDP,因為外資企業會帶來大規模的資本,它的效應是非常大的,而內資企業需要長時間的發展才具備。如果我們重視就業和居民的收入,那麼就會重視內資企業的發展,國內主流的經濟官員也開始有此想法,因為內資企業提供的就業遠大於外資企業。

  在經濟發展快的時候,仍然有不少民營企業家要到香港、海外上市籌資,或通過出讓股本而不是貸款來獲取資金,甚至被迫讓外資企業收購,如凱雷收購徐工案,這都是限制內資企業貸款的政策所導致的結果。

  時代周報:改善金融體制,對中國內資企業的發展乃至農民創業有重大影響吧?

  黃亞生:對。如果中國也在上世紀90年代進行股票改革、金融改革,會出現十家世界級的公司,這個可能性會很高。

  由於農民能够承包經營土地,因此農民應該是最具創業精神的。為什麼美國金融危機對我們會產生這麼大的影響?根源還是出在農村問題上。

  就從經濟政策談起,其中最主要的是農村金融體制方面存在的問題,90年代的農村金融改革沒有延續80年代的模式。農村信用社的網點從1985年的40多萬家,萎縮到1998年的9萬家,這麼廣大的農村地區只有9萬家網點能够提供貸款,農民的儲蓄大部分是進入郵政儲蓄,而郵政儲蓄只能吸納存款不能貸款。事實上,上世紀80年代的農村金融改革,對當時的鄉鎮企業、民營企業的發展有一個非常巨大的促進作用。

  經濟發展取決於良好體制

  一個國家有沒有高速公路,是這個國家經濟成功的結果,而不是原因。

  時代周報:當下政府很強調今年要“保八”,也為此投入大規模的基礎建設,你對此如何評價?

  黃亞生:國內很多人,包括很多政府官員有一種觀念,認為經濟的發展主要取決於硬件設施。經濟發展或者是經濟不發展,在我看來更多是取決於無形的因素,如制度設計、金融體制、法律體制。我們從這個觀點來分析這兩個國家。

  在80年代時,印度的公路長度是領先於中國的,印度在英國統治下建設了很多公路,中國高速公路建設主要是90年代後半期才開始的,這得益於中國的經濟改革。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的GDP增長主要靠政府大規模投資在基礎設施、城市建設上。由於不受輿論監督及土地私有權的約束,中國浪費了大量的、昂貴的資源用於建設毫無經濟利益的摩天大樓和政府建築,它們本應該投資於教育及醫療。這種高度依賴政府投入的經濟增長對中國消費潛力造成了最嚴重的破壞,進一步提高了中國對發達國家市場的依賴度。

  一個國家在軟件設施方面具備優越的條件才能促進經濟發展,有了經濟發展才有了資源,有了資源之後才去建設高速公路。也就是說,一個國家有沒有高速公路,是這個國家經濟成功的結果,而不是原因。這就是為什麼印度現在沒有漂亮的高速公路,沒有華麗的機場,但它的經濟也能够成功。

  經濟起飛主要取決於這個國家有良好的軟件設施,尤其是金融制度、教育等。中國普遍的看法,是認為現在面臨的國際金融風暴,應該建更多的鐵路、公路,進行大規模基礎建設。我認為這種看法是非常錯誤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