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李非:台灣土改對大陸有何啓示

http://www.CRNTT.com   2009-05-06 10:56:11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非(資料圖)
  中評社北京5月6日訊/1949年4月,台灣拉開土改序幕,這為何是一場被世界認作典範的土改?政治力量與經濟手段怎樣互助互補?各方利益如何兼顧?民主、法制與公平何以貫穿始終?它在台灣歷史上寫下的是怎樣的一筆?對今日大陸改革又有何啓示?鳳凰網5月4日登載廈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非日前在《世紀大講堂》的演講“台灣土改為何能成功 對大陸又有何啓示?”,內容如下: 

  王魯湘:30年前,中國的改革是從解決農村土地制度打開缺口的。30年後,農村土地制度日益成為了諸多矛盾的重點,也成為了中國共產黨和各級政府工作的重點。與此同時,在海峽的另一邊,台灣的農村土地制度成為了世界學習的典範。三次農地制度改革,對台灣的農業、工業,乃至整個社會的進步都產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那麼台灣農地改革如何能够取得成功?對大陸的土地制度改革又有什麼啓示?哪些方面值得我們借鑒?有關這些問題,我們非常榮幸地邀請到了廈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非教授。 

  李非出生於福建龍岩,1986年廈門大學研究生畢業後,一直在廈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從事科研與教學工作。身為經濟學博士,李非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就開始涉足於台灣經濟研究,在20多年的學術生涯中,筆耕不輟,完成了十幾部專著和200多篇學術論文,成果之豐在台灣研究界實為鮮見。與此同時,作為全國台灣研究會理事,民建中央委員,他還為國家商務部、國台辦、福建省政府等部門提供對台經貿決策的咨詢服務。由於其影響力和知名度,李非教授也是各種媒體力邀的嘉賓。 

  王魯湘:前一段時間華盛頓《郵報》好像對您的有一個觀點采取了某種斷章取義,然後引起了一場風波。 

  李非:記者的采訪有的時候能够正確地解讀了你的觀點,有的時候會誤讀。那有的誤讀是有意的,有的是無意的,華盛頓《郵報》可能是有一個有意的誤讀,他要設立一個圈套,就讓我來談CECA跟統一的關系。我說這個CECA是兩岸經濟整合的一個方案而已,兩岸經濟整合是統一的必要條件,但是我前面還有一個前提就是,它并不必然導致統一,這是兩回事。 

  王魯湘:那他是怎麼有意曲解這個? 

  李非:華盛頓《郵報》只采取兩句話,他把中間那些CECA并不必然導致統一,這個話他沒說。但是這個話拿到台灣去,那就完全變調了,台灣他把CECA是導致兩岸統一,是兩岸統一的開始,是兩岸統一的必要條件,這主語就換了,所以尤其是台灣島內一些閉塞的學者,一些別有用心的人他就攻擊馬英九的這個CECA。馬英九他端出這個CECA是好意的,因為現在台灣碰到金融危機,經濟不好,他很著急把這個菜端出來,大家肚子餓了嘛,饑寒交迫,經濟寒冬到來,但是問題他端得太快了一些,因為兩岸經濟還沒有完全實現正常化,在還沒有完全實現正常化的時候,推制度化就會碰到問題。所以他端得太快了以後,這個飯就變成了夾生飯。夾生飯當然不好吃,不好吃不要緊,但民進黨就說你這個飯有毒啊,中共下了毒,那你吃了的話就中毒了,所以這個飯,民進黨那些人往那吐口水,口水吐完,這個飯還能吃嗎,那只好馬英九又端回去了,端回去現在又重新端了一道菜出來,叫做ECFA,ECFA,這個名字有不同,就叫兩岸經濟合作架構性協議,這個架構性其實內容是一樣的,只是名稱換了,但是ECFA在台語進來的時候,會發的意思,ECFA,會發,所以現在這個民衆支持率比那個CECA會高,過了50%的支持率,就是名稱不一樣而已,因為台灣問題比較敏感,說實話,我們這個要講清楚,然後有誤讀我們要澄清。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