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誰應該擔心主權財富基金

http://www.CRNTT.com   2009-06-10 10:21:30  


中國組建主權財富基金,引起世界金融市場的廣泛關注。
  中評社北京6月10日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研究人員吳慶在《中國經濟時報》發表文章,認爲:“中國過量的外匯儲備面臨巨大的保值增值問題。組建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正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之一。但是這個辦法只能揚湯止沸,真正的解決辦法只能是匯率制度改革。”文章内容如下:

  《中央銀行》期刊2005年刊登的文章“誰持有國家的財富?”一文首詞使用了“主權財富基金(sovereign wealth fund,簡稱SWF)”一詞,指一類國有的投資基金,投資於全球的金融資產,包括股票、債券、房地產、貴金屬和其他金融工具。政府預算結餘而沒有外債壓力而成立主權財富基金的情形早已有之。現在管理著超過2500億美元資產的科威特投資局早在科威特從大英帝國獨立以前的1953年就成立了。

  1997年亞洲金融(2.6,-0.02,-0.76%)危機之後出現了用外匯儲備設立的主權財富基金。一些發展中國家政府為了防止外匯枯竭,紛紛增加外匯儲備。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從2003年四季度到2007年三季度,發展中國家的官方外匯儲備增加了26540億美元,增長了139%。中國的外匯儲備增長更快,四年翻了兩番,從4千億美元增長到1.6萬億美元。而同期發達國家的官方外匯儲備才增加了3500億美元,增長了32%。

  大量的外匯儲備需要保值增值,因此導致2000年以後主權財富基金的數量迅速增加。據華盛頓的彼得森國際經濟學研究所(美國政府的智庫之一)的特德•杜魯門估計,這類基金持有的資產在2007年達到了2.5萬億美元。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CIC)以2000億美元規模成為世界第6大的主權財富基金。這些基金的迅速崛起引起了西方的注意。

  西方社會對主權財富基金的擔心主要有四個方面:第一,擔心隨著主權財富基金資產池的規模越來越大,會對各個資產市場形成潛在衝擊;第二,擔心主權財富基金的投資有可能更加注重政治收益而不是經濟利益,因而有可能控制其它國家有戰略意義的產業而威脅到國家安全;第三,投資者和監管當局普遍擔心主權財富基金的缺少透明度問題;第四,擔心主權財富基金目標不明、行為不可預期,成為政府實現公共政策和宏觀經濟目標的潛在工具。

             真正需要擔心的是國民

  其實西方國家的專業人士并不像西方社會那樣擔心主權財富基金。華盛頓的彼得森國際經濟學研究所的另一位學者安德斯•阿斯倫德在2007年底公開發表的一篇文章《主權財富基金的真相》中說:“事實上,這樣的基金根本不值得美國人和歐洲人害怕。如果說有什麼人應該為這些基金擔心的話,那就是組建了這些基金的國家的國民。”他講的道理當中,有兩條值得中國考慮。

  首先,管理財富是個人和私有公司的特長,政府往往做不好。一方面是因為國有公司的治理結構不如私有公司的治理結構更加適合於管理財富,另一方面也因為國有公司總是不可避免地為政府服務,從而偏離利潤最大化目標。因此,如果讓國有和私有的兩類財富管理公司在國際金融和商品市場上從事一場零和博弈,最終結果必定是財富從國有的主權財富基金轉移到私有的投資機構。所以,過去幾年裡各個主權財富基金在華爾街的損失不是偶然的。出於國家利益的考慮,這不比國有企業參與國內的零和博弈,好歹肉爛在鍋裡。

  其次,外匯儲備的投資所得只不過是部分彌補持有外匯儲備的損失。持有巨額外匯儲備的機會成本相當高昂,還承擔著美元和美元資產貶值的風險。由於各國的外匯儲備大量投資於美元資產,導致美元資產價格水漲船高,收益率降得很低。

  中國過量的外匯儲備面臨巨大的保值增值問題。組建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正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之一。但是這個辦法只能揚湯止沸,真正的解決辦法只能是匯率制度改革。從1985年被迫接受廣場協議到2003年主動停止幹預,日本經歷了18年時間。基於日本的教訓,中國也許可以把過程縮短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