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東亞石油儲備 應擺脫地區秩序思維

http://www.CRNTT.com   2009-07-03 11:33:40  


東亞石油戰略儲備不可能由日本制定規則
  中評社北京7月3日訊/《21世紀經濟報道》今天登出劉軍紅的文章,作者表示:“日本的援助計劃及其亞洲戰略、石油戰略依然帶有日本特色,與東亞地區的整體性儲備機制建設還有距離,依然帶有‘差別性分類的意識’和‘主導地區秩序’的戰略動機,以及優先日本利益的‘本位主義考量’,而這一‘心態格局’並不有利於日本對亞洲石油儲備路線圖的主導。”認爲:“東亞石油儲備機制應擺脫地區秩序思維”文章内容如下:

  近日,主管日本能源問題的經產省表示,將對東盟石油儲備體制建設提供技術、人才和資金等援助,促進構建相互協調的地區石油儲備機制,維護地區能源安全。

  目前,在東亞地區,加入國際能源機構(IEA)並依據其標準建有石油儲備機制的國家只有日本和韓國。包括中國、印度和東盟在內多數國家和地區尚無完整石油儲備機制。

  東亞地區又是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費地,石油進口價格長期高於其他地區,形成了“地區溢價”,成為阻礙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瓶頸。為此,2002年“東盟+中日韓能源部長會議”提出構建相互協調的地區石油儲備機制的倡議,以便於在發生石油供給緊急態勢時,各方能協調政策,維護區域石油安全。

  2004年6月的10+3(東盟加上中日韓)能源部長會議發表“共同聲明”,將“維護能源安全”上升為地區合作的共同目標,進一步確認了強化地區石油儲備機制的共識。2008年的部長會議最終決定從2009年起的2年內,完成地區石油儲備機制建設的推進路線圖,並提出了三項原則:各國通過自主努力完善儲備機制建設,不受地區機制形式束縛;地區儲備機制要能給各國帶來相互利益;在尊重各國資源政策基礎上,形成地區儲備機制。其目標是,在發生石油危機等非常態勢時,能確保未加入國際能源機構儲備體制的中國、東盟等穩定採購和相互融通石油資源。

  坦率地說,日本一直想成為“10+3”石油儲備路線圖主導者,它亦是“東亞整體石油意識”鼓吹者(儘管泰國是發起者)。1997年的東亞金融危機給東亞人敲響了時代的警鐘,“東亞人的東亞意識”上升,地區合作廣泛展開。構建地區相通相融的石油儲備機制,確保地區石油穩定、安全供給成為地區共同的利益。日本是地區內較早加入國際能源機構,並據其標準建立了石油儲備機制的國家,可謂石油儲備機制建設上的發達大國,擁有先進的經驗和實力。日本人有理由認為,在亞洲石油儲備路線圖設計上,沒誰比日本更有資格。

  今年4月9日,日本首相麻生太郎發表了“亞洲經濟倍增構想”,擬動用貿易保險、貿易信貸和政府開發援助(ODA),幫助東亞構建物流大動脈,普及環保產業,力爭到2020年實現亞洲經濟倍增,成為21世紀世界經濟的增長中心,確保為日本提供400萬人就業。最近,日本經產省又與中東產油國阿聯酋簽訂了“環保換石油”的“君子協定”,日本通過向阿聯酋引進太陽能電池汽車,並幫助建設市內充電設施,換取阿聯酋租用日本企業的石油儲備庫,作為向亞洲供給石油的儲運站,並承諾在發生石油供給緊急狀態時,優先對日本供油。而此次,日本承諾的是對東盟部分國家——有計劃搞國家戰略儲備的泰國和印尼提供技術、人員援助,而並不是面向地區合作整體框架提供技術支持。顯然,日本的援助計劃及其亞洲戰略、石油戰略依然帶有日本特色,與東亞地區的整體性儲備機制建設還有距離,依然帶有“差別性分類的意識”和“主導地區秩序”的戰略動機,以及優先日本利益的“本位主義考量”,而這一“心態格局”並不有利於日本對亞洲石油儲備路線圖的主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