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改善實體經濟效益 乃當務之急

http://www.CRNTT.com   2009-08-16 09:05:32  


  中評社北京8月16日訊/財政部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7月份全國財政收入6695.91億元,比去年同月增長622.39億元、10.2%。這是中國財政收入連續3個月的同比增長,表明財政回暖的趨勢基本確立。

  證券時報發表安邦咨詢周子勛文章表示,稅收持續增長說明經濟復甦的基礎正逐步加強,但作為國家主要稅基之一、顯示經濟“晴雨”的企業所得稅,前7個月降幅明顯,而非稅財政收入卻成為增收的主力,顯示出中國的實體經濟效益依然不容樂觀。

  文章稱,當前的經濟形勢,總體上已經呈現復甦跡象,回暖信號開始明顯,全年經濟增長“保8”目標已經具備了堅實基礎。但是,復甦的質量並不盡如人意,上半年GDP較去年同期增長7.1%,主要還是來自於投資的貢獻。此前我們已經知道,投資對上半年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87.6%,拉動GDP增長達6.2%。但是從整個製造業的運行狀況來看,多數行業面臨著嚴重的產能過剩現象,且過剩產能很難在短期內得到消化。“適度寬鬆貨幣政策”突破“適度”的束縛,天量資金沒能有效進入實體經濟當中,而是大量湧入樓市與股市。

  外貿出口形勢也不容樂觀。今年1至7月,中國對外貿易累計進出口總值11467.1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22.7%,儘管7月單月進出口總值環比出現了9.6%的增長,但隨著國際經濟復甦遲緩,發達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已經出現大幅上升勢頭,在這種情況下,提升國內市場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是一個最有效的辦法。

  文章指出,要解決當前中國經濟發展中的種種難題,最終都要落實到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深化體制改革等核心命題上。建立在這樣的邏輯基礎之上,眼下的任務恐怕是要確保資金有效流向實體經濟領域,而不能總在資產領域打轉;要大力改善民營企業的生存環境,包括打破行政壟斷,取消審批機制,減輕稅負等;要大力倡導企業家精神,不能讓投機主義過多地侵蝕財富的創造者;要通過改革,包括社會保障制度改革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擴大國內消費需求,以需求帶動供給。

  當前經濟結構性矛盾依然嚴重,要繼續堅持財稅體制改革,這樣才能更好的服務於整個宏觀經濟的發展,中國的實體經濟才能真正走向全面的復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