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全球退出策略 難以成行

http://www.CRNTT.com   2009-09-10 11:37:30  


救市資金如果一窩蜂退出,很容易引發第二波金融危機。
  中評社北京9月10日訊/匹茲堡G20峰會進入倒計時,涉及未來全球經濟復甦走向的退出策略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然而如何引導全球實現經濟增長與退出策略實現的平衡,並非G20會議能夠解決。上海商報發表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研究員張茉楠文章如是說。

    一、退出時機:經濟復甦和通脹變化讓政策進退維穀

  文章稱,向後退,復甦格局難持續。近期發達經濟體經濟也繼新興市場國家之後出現經濟好轉的跡象,在連續四個季度的嚴重經濟收縮之後,正在恢復性增長。然而目前的全球經濟正處於敏感而脆弱的關鍵時期,經濟增強的信號究竟已經轉化為長期可持續復甦的一部分,還僅是由於刺激政策引發的短期築底反彈?從目前的情況看,發達國家的經濟自主性增長乏力,主要經濟體國家的企業生產和個人消費支出短時間內很難有效恢復,特別是美國、歐盟、日本失業率連創十幾年來的新高,這將使得私人需求的復甦持續低迷,因此發達經濟體很可能會在2010年回歸低增長,這意味著“雙底衰退”的風險。這也是各國對寬鬆政策不能輕易退出的顧慮。

  向前進,通脹壓力再成攔路虎。全球大規模干預政策正在為貨幣貶值和通脹積聚風險。美聯儲購買美國國債的過程同時也是向經濟體內注入基礎貨幣的過程。這種資產與負債的同步增加意味著美聯儲資產負債表規模不斷放大。目前,美聯儲資產負債表總規模由2007年6月的8993億美元上升到目前的21217億美元,不到兩年時間增長了1.36倍。而美國的基礎貨幣投放量也呈現出快速增長的勢頭,至今年5月底,基礎貨幣投放量已經從去年9月份9050億美元上升為1.7萬億美元。特別是隨著近期美國一系列先行指數的築底反彈,人們對美國經濟預期趨於樂觀,如果基礎貨幣與貨幣乘數均在短期內放大那麼未來通貨膨脹就很難避免。

  政策退出的成功與否,系於決策者的預見性和決斷力。因此,如何既能呵護當前來之不易的復甦基礎,又不至於政策滯後延誤退出時機使通脹局面難以挽回,這將是各國決策者面臨的最嚴峻考驗。

             二、退出機制:貨幣政策被財政赤字綁架

  文章表示,美聯儲主席伯南克信誓旦旦地表示,美聯儲有能力回收流動性,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從日前伯南克提出的未來寬鬆政策退出機制的五大手段來看,包括提高超額準備金利率、進行逆回購協議、在公開市場出售持有國債和證券、財政部發行短期票據回籠資金再存入美聯儲、將部分超額準備金轉換成定期存款再存入美聯儲等,面臨著實施的約束。那就是貨幣政策被財政赤字綁架。

  伴隨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的實施,“去杠杆化”具體表現為家庭負債向國家負債的回歸,全球各國政府的債務規模已經激增。目前,美國、英國、加拿大、法國、德國、意大利、日本以及20國集團中的澳洲和韓國,正面對債務居高不下的問題。預計美國本財年的財政赤字將達創紀錄的1.84萬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3%,預計到2014年美國債務負擔率將由目前的70%快速升至99.5%;英國2009年財政赤字將達到1910億英鎊,有可能在明年陷入史上最嚴重的債務危機;日本出台的四項經濟刺激計劃,總支出規模達75萬億日元,已占到GDP的5%左右,致使時隔7年再次陷入財政赤字,各國政府的債務風險日益嚴重。如果為消減債務負擔,必須繼續為財政赤字進行融資,這使得貨幣政策的退出被債務負擔所綁架。

             三、各國博弈:退出策略中的政策難以協調

  文章認為,各國能否在退出策略中實現有效協調則是決定全球退出策略能否成功的關鍵。不過在全球經濟沒有找到新的增長引擎之前,各國出於保護自身經濟復甦基礎、穩定經濟增長預期的考慮,財政貨幣的雙寬鬆政策必定讓位於“維護穩定,保護增長”的主基調,沒有哪個國家願意最先實施退出策略。由於政府實施的救市計劃具有較高的溢出效果,如果政策退出在時間或節奏上的不一致,就難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其他國家的經濟復甦,增加額外的退出成本;如果一國選擇率先退出,而他國仍將維持或加大刺激力度,那麼該國的退出計劃則很難獲得成效。因此,除了退出的時機和機制的選擇外,更為關鍵的是需要全球多邊的協同合作和政策的協調一致,相互協調的退出策略則能夠保證公共財政的穩定性和持續性,能夠更好地防範各國之間的政策博弈以及由此產生的被扭曲化的連鎖式反應。

  目前來看,我們還處於反彈與復甦、政府與市場、刺激與內生的交替階段,如何盡快恢復經濟內生性培育政府投資的接棒者才是關鍵,但願未來的G20能為全球可持續的均衡增長找到新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