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金融崛起 中國面臨最佳窗口期

http://www.CRNTT.com   2009-10-08 10:28:20  


金融業崛起是中國崛起的必要構成因素
  中評社北京10月8日/中國的金融業崛起是中國崛起的必要構成因素,也是中國崛起的一個重要體現。經濟觀察報發表宏源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與首席金融工程研究員房四海、金融工程研究員範為博士文章表示,本輪金融危機給中國金融業的崛起創造了一個條件、提供了一個機遇。我們應當以此為契機,進一步融入全球金融體系,深化金融領域的交流以及規則的制定。 作者認爲:“國際金融風暴凸顯出中國的經濟實力,中國贏得了170年來最為寬鬆的外部環境;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中國擁有著170年來最為和諧的內部環境。毫無疑問,現在是中國金融業崛起的最佳窗口期。”文章内容如下:

      大國崛起的兩大標誌 

  文章稱,30年的改革開放使得當今中國已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第一大貿易出口國,國內生產總值占全球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1%上升到2008年5%以上,對外貿易總額占全球的比重由不足1%上升到8%左右。這些都足以證明中國已成為真正的大國,但崛起尚處在進行時狀態,無論在實體經濟領域,還是在金融領域。 

  儘管我們的經濟總量、貿易總額上去了,但經濟真正崛起的標誌是:對外有像美、歐、日一樣多真正的跨國公司,對內擁有合理的經濟生產結構和收入分配結構。 

  具體而言,應當在過去“外需導向型”經濟的基礎上加以改進,進一步加快對外投資,而不是單單看重衣服、玩具等生活用品的對外貿易量。我們不應將巨額的外匯儲備再全部放在美國國債,而應進行真正的海外投資,有選擇的進行資本輸出。縱觀近代史,無論是英國、美國,還是日本,無不是通過對外投資來完成自身經濟、政治綜合影響力的提升和崛起。 

  過去已經有一些有識之士提出“共享發展計劃”(中國的馬歇爾計劃),建議國家設計一項對外援助計劃,用一定數量的外匯儲備和一定數量的人民幣進行對外投資。具體實施時,可以通過組建具有真正全球化視野、國際化經營的跨國公司。跨國公司的建立、跨國經營理念的形成同時還會形成有益的附加價值,如:創造“主動性外需”,為將來外需之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學習日本之經驗,為增加國民財富找到新的出路。同時也對人民幣國際化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此可謂一舉多得。 

  合理的經濟結構、分配制度也是中國崛起的一個標誌,國富民強才是真正的最終目標。要合理化經濟結構,一要完善投資-消費結構,改變居民消費在GDP中占比持續下降的局面,有數據顯示近10年來居民最終消費對GDP的貢獻度持續下降,從1998年的45%左右一路下降到2008年的35%左右,已處於歷史低位水平。二要改善市場化經濟中國企-民企比例,要知道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國有經濟扮演的應該是作為市場失靈時的拾遺補缺角色,而不是擠占私人企業的生存空間。 

  國有經濟效率之不足,已是不爭的事實,作為市場競爭監管者的政府同時又是國有企業的慈父,在國企也是市場一員的情況下,公平競爭得不到有效維護;同時國企還存在著委托人缺位所導致的過高的委托-代理成本和日常經營成本等缺陷。要合理化分配制度,就是要提高生產者在收入分配中的比例,改善政府稅收、企業盈利、生產者收入之間的分配不平衡,過去中國勞動力市場價格形成機制不健全,勞動力要素價格被嚴重低估,生產者收入增長速度遠低於政府稅收、企業盈利增長。 

  其實這些目標的實現是相輔相成的:只有改善生產者的收入水平,才能優化投資-消費結構,有效擴大內需;只有提高民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例,市場化效率才能得以提高,生產者收入水平的提高才有保障。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