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中國版常春藤學形式更要重實質

http://www.CRNTT.com   2009-10-14 11:39:13  


山寨版的“常春藤聯盟”,外殼再大名號再響也是徒勞,上不了台場
  中評社北京10月14日訊/紅網今天發表時言平的文章“中國版常春藤學形式更要重實質”,作者表示,“要建立中國版的‘常春藤聯盟’首先要營造的是常春藤般的學術氛圍,知識無國界,更何況還是在國內,只要學術氛圍濃厚、大學精神回歸,那麼學術的靈魂都是相通的,交流的平台還不是水到渠成。如果只是把中國高等教育超越的願望寄托在建立所謂國外的‘常春藤聯盟’,一味地模仿他們的模式,最終很可能落一個‘邯鄲學步’的結局”。文章內容如下:

  10月12日,包括北大、清華、浙大、複旦在內的9所高校“強強聯合”,簽訂協議,共同培養拔尖人才。根據協議書,9所高校將加強深層次合作與交流,互認交換生的成績和學分共同培養年輕學者。(浙江在線10月13日)

  中國的高等教育何時才能趕超世界一流?隨著中國的和平崛起、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這個問題顯得越來越迫切。前兩天“2009世界大學排名榜”公布,雖然清華大學“代表”中國高校擠進了榜單前50,但和目前中國經濟、政治等方面在世界上的影響力相比較,中國的高等教育實在是顯得有些過於寒酸。

  建立中國版常春藤高校聯盟,這個心願固然很好,志向也很遠大,“強強聯合”的設想也很合理,用人多力量大來形容或許不夠貼切,但這九所中國名校的掌門人卻最終要來一曲《團結就是力量》。按照他們的設想,就該建立如美國常春藤聯盟、澳大利亞“G8”這樣的平台,才能趕超世界一流水平,甚至還取了個稱號C9,頗有點鄭重其事的意思。

  不過筆者卻認為,建立中國版的“常春藤聯盟”對於中國的高校教育或者拔尖人才的培養來講雖然必要但確實不充分,如果只是把中國高等教育超越的願望寄托在建立所謂國外的“常春藤聯盟”,如果一味地模仿他們的模式,最終很可能落一個“邯鄲學步”的結局。

  抓住主要矛盾才是找出問題的實質所在,國內的高等教育不如人,是否有一個“強強聯合”的名校聯盟不是決定性因素,重新找回中國大學的靈魂、讓高校學術氛圍和學術精神回歸才是目前最需要解決的問題。不客氣地講,這些高校雖然在國內是龍頭,但是和國外知名學府相比,所謂的“強強聯合”是否有些自我安慰的意思。

  其實,中國高校也曾經有過自己的“常春藤”,那就是抗日戰爭時期設在雲南昆明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有清華、北大、南開聯合而成。雖然是因為戰爭所迫,但是這幾所高校的聯合卻為中國未來的發展奠定了扎實的人才基礎,大學精神和學術精神在這次聯合中空前的濃厚,一大批的學術人才被培養出來,楊振寧、李政道等成為新中國建設人才的重要基石。

  再看看我們現在的高等教育,所謂大學精神雖然被刻在巨石上,頗為壯觀,但它如今很多時候只是校園的裝飾品而已;而抄襲剽竊等醜聞頻出,更是使得倍受敬仰的學術精神顔面掃地。而縱觀國外的那些知名大學,取勝之處恰恰是嚴謹而有特色的大學精神和學術氛圍。由於他們對學術都懷著一顆神聖之心,所謂的聯盟實際是基於對學術熱愛的志同道合,“常春藤聯盟”只是個其次的形式。

  要建立中國版的“常春藤聯盟”是件好事情,體現了不甘落後的優良品質,但希望這不僅僅是邯鄲學步,否則“常春藤聯盟”的實質精神沒有學到,只是學了點皮毛,那就有些得不償失了。溫總理近日也提出:教育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應大膽改革。九所高校建設中國版“常春藤聯盟”的設想很大膽,“強強聯合”很必要,但是條件是否充分呢?畢竟,中國高等教育要真正強大,要的不是形式的強大。要建立中國版的“常春藤聯盟”首先要營造的是常春藤般的學術氛圍,知識無國界,更何況還是在國內,只要學術氛圍濃厚、大學精神回歸,那麼學術的靈魂都是相通的,交流的平台還不是水到渠成。

  要提高國家的“軟實力”,就必須提高我國的教育水平,要培養更多的高精尖人才,就必須強大我們的高等教育。要創造一流的高等教育,首先要有一流的高等學府、一流的學術水平;而一流的高等學府、一流的學術水平卻要有一流的大學精神和一流的學術氛圍。這些是“強強聯合”的基礎,否則就成了山寨版的“常春藤聯盟”,外殼再大、名號再響也是徒勞而已,上不了台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