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銀行業危機中崛起是實力還是運氣

http://www.CRNTT.com   2009-11-01 10:26:16  


中國銀行業崛起的圖景展現在眼前
  中評社北京11月1日訊/2007年,中國有了全球市值最大銀行,獨擁以市值計算的世界前五大銀行中的3個。2008年,工商銀行稅後淨利潤達到1112億元,成為全球贏利最多銀行。2009年,中國商業銀行成為存款最多的銀行。與六年前國外“技術性破產”論比起來,中國銀行業崛起的圖景展現在眼前。

  第一財經發表中國銀行副行長王永利文章分析,中國的商業銀行真的進步如此之快嗎?還是僅僅因為中國商業銀行“涉水較淺”造成的?中國銀行業在危機中的崛起究竟是依靠實力,還是僅僅靠好運氣?

  文章稱,世上從來沒有脫離實力的運氣,任何運氣都要求一定的實力。沒有健康的資產結構、充足的資本、審慎的監管、合理的公司治理結構,機遇也可能成為陷阱。

  首先,中國銀行業的成功改革提高了銀行的抗風險能力。

  政府已經基本放棄了對國有商業銀行的行政干預。政府部門已經從法律角度明確了商業銀行決定貸款的自主性。而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入,國有企業經營狀況的改善也為商業銀行解決不良資產比例過高的問題帶來了可能。另外,《破產法》、《證券法》和《公司法》的修訂和完善使得商業銀行所處的制度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在銀行業改革中,分離歷史包袱與新業績表現有利於硬化商業銀行的“預算約束”。

  商業銀行也進行了財務重組、引進戰投、上市的自身改革。有鑒於前期大型國有企業改革中“一企兩制”的教訓,改革者們毅然選定了艱難但卻是徹底的整體改制之路,從而一步到位地把國有商業銀行全盤裝進了現代股份公司的框架。

  其次,人民幣升值客觀上幫助銀行避開危機。

  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開始對美元升值,由於外幣資產存在顯著的匯率風險,因此,一些商業銀行也自2006年開始逐步降低外幣資產配置,這使得國內商業銀行在2007年次貸危機爆發後幸運地降低了潛在損失。

  另外所幸的是,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自2007年起就逐步調降了國內商業銀行的短期外債額度,累計調降幅度高達50%,這一監管政策的及時出台降低了商業銀行可能出於追逐利潤原因發生的大量積累短期外債的可能。從而保護了中國銀行體系在2008年下半年較少受到國際金融市場的驚濤駭浪的衝擊。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