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道德義憤 切莫變成一種偽善

http://www.CRNTT.com   2009-11-13 10:55:14  


圍觀一般被稱為“冷漠圍觀”,但“圍觀”其實是一個很複雜的現象
  中評社北京11月13日訊/《中國青年報》今天刊登評論員楊於澤的文章“別把道德義憤變成一種偽善”,作者表示,“我們應該提倡見義勇為,但所謂“圍觀”也應當是被允許的,不可能所有人都時時處處見義勇為。特別是,我們不能讓道德義憤淹沒了社會理性,使我們偏執於人的美德,而忘了與安全有關的制度與設施建設。”

  一名叫小俊的廣州五年級小學生正在街頭玩耍,突然被兩名騎摩托車的綁匪擄走,當晚小俊的父母被勒索100萬元(《廣州日報》11月12日)。搜狐網在轉載此報道時,主標題稱“路人無一施以援手”,道德義憤躍然網上。

  查《廣州日報》,其報道引述小俊玩伴的話說,當時“路上還有幾個大人,可並沒有伸出援手”。記者只是在報道中,順便提了這麼一句,恰有幾個大人在旁且未伸出援手,也是事實。兩名綁匪騎摩托車來,抓起小孩一溜煙就跑了,有可能幾個大人根本沒反應過來。除了“客觀報道”,記者也未作評論。

  但以“路人無一施以援手”為標題,作為對整個事件的畫龍點睛,道德評判就非常明顯了。言外之意,路人本應該見義勇為,施以援手。有人騎摩托車擄人,只在眨眼之間。在這眨眼之間,要路人回過神來撲上去制止,意味著人們得時刻綳緊“階級鬥爭”的弦。對於太平盛世的人來說,這顯然是一種苛求。

  突出“路人無一施以援手”,或許只是標題黨的慣用手法,但在當下有關人身財產安全的突發事件報道中,它又是一種“老調”,時不時在人們耳邊回響。比如今年8月,成都“美女村官”車婭婷街頭被毆致死,媒體報道“群眾冷漠圍觀”。前不久古城荊州三名大學生勇救落水小學生而犧牲,也有媒體以標題報道“英雄大學生出事時百人圍觀”。

  報道“群眾冷漠圍觀”,目的應該在於引起道德義憤,形成一種見義勇為的社會輿論。這是類似報道的好處,也意味著道德義憤有其積極意義。但任何事情都是過猶不及,如果道德義憤泛濫起來,本身就說明我們的社會道德堪虞。大家都有道德義憤,但按照媒體報道的口徑,大家又總在“冷漠圍觀”。這是否意味著,我們一邊對別人的“冷漠圍觀”道德義憤著,而自己也“冷漠圍觀”著呢?

  道德義憤占據道德的高度,但其中的義憤也許意味著,我們以狂熱或偏見代替了現代社會特別需要的理性。圍觀一般被稱為“冷漠圍觀”,但“圍觀”其實是一個很複雜的現象。有人落水了,需要有人見義勇為,但並不需要上百人一齊跳入水中,這時候必然有人“圍觀”。有人水性很好,但不救人,他會受到良心的譴責;但有些人確實不識水性,“圍觀”只是他的一種本能的人性反應。

  當人的生命及各類財產遭遇危險,我們如何來應對?道德很可能是一個次要因素。在現代社會,我們首先是通過國家以法律與司法等提供制度保障,其次是由公安機關等提供及時服務。即使有民間救援,也在一定程度上組織化、專業化了。保安公司,現在是非公共空間安全的保衛力量。志願者組織,活躍在救火、海上救援、灘頭救援等現場。這是社會的一種理性化趨勢,它逐漸減少了社會對見義勇為的需求。

  我到荊州大學生救人現場採訪過,發現百米外的江岸上就是“水上救援基地”,那裡有冬泳隊員和成堆的救生圈。而在江灘上,政府除立了一塊“此處經常淹死人”的恫嚇牌外,並未提示人們如何求救。在現場可以強烈地感到,需要改進的只有兩點:一是政府加強安全設施的建設,二是學校加強安全教育,教給小學生安全知識,教給大學生救生與救人的方法。

  在現代社會,道德跟以前一樣,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粘合劑。我們應該提倡見義勇為,但所謂“圍觀”也應當是被允許的,不可能所有人都時時處處見義勇為。特別是,我們不能讓道德義憤淹沒了社會理性,使我們偏執於人的美德,而忘了與安全有關的制度與設施建設。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