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碳金融將成為低碳經濟戰略制高點

http://www.CRNTT.com   2009-12-03 10:37:35  


碳金融逐漸成為搶占低碳經濟制高點的關鍵
  中評社北京12月3日訊/當前,發展低碳經濟正成為世界各國尋求經濟復甦,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選擇。中國證券報發表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研究員張茉楠文章表示,隨著全球“碳減排”需求和碳交易市場規模的迅速擴大,碳排放權進一步衍生為具有投資價值和流動性的金融資產。碳金融逐漸成為搶占低碳經濟制高點的關鍵,為了讓碳減排獲得持續不斷地融資和資金流,更為了從碳減排權中獲得能源效率和可持續發展的收益,全球開始建立碳資本與碳金融體系,這將對危機後的全球經濟與金融格局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中國如何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在新的全球碳金融框架下爭取主動權刻不容緩。

  文章稱,中國擁有巨大的碳排放資源。目前中國提供的碳減排量已占到全球市場的1/3左右,居全球第二。據世界銀行測算,全球二氧化碳交易需求量超過2億噸。發達國家在2012年要完成50億噸溫室氣體的減排目標,中國市場出售的年減排額已達到全球的70%,這決定了至少有30億噸來自購買中國的減排指標。中國已經確定碳減排的規劃,在努力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通過大力推廣節能減排技術,努力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必將有大批項目可被開發為CDM項目。

  文章指出,儘管中國是未來低碳產業鏈上最有潛力的供給方,卻仍不是定價方。當前碳排放權的“准金融屬性”已日益凸顯,並成為繼石油等大宗商品之後又一新的價值符號。隨著碳交易市場規模的擴大,碳貨幣化程度越來越高,碳排放權進一步衍生為具有投資價值和流動性的金融資產。因此,發達國家都在厲兵秣馬,圍繞碳減排權,試圖構建碳交易貨幣,以及包括直接投資融資、銀行貸款、碳指標交易、碳期權期貨等一系列金融工具為支撐的碳金融體系。目前,全球碳交易所共有四個:包括歐盟的歐盟排放權交易制(EU ETS)、英國的英國排放權交易制(ETG)、美國的芝加哥氣候交易所(CCX)以及澳洲的澳洲國家信托(NSW),全為發達國家所主導。在發展碳金融方面,渣打銀行、美國銀行、匯豐銀行等歐美金融機構做出了有益的創新試驗。新興市場機構也不甘落後,如韓國光州銀行在地方政府支持下推出了“碳銀行”計劃,嘗試將居民節約下來的能源折合成積分,用積分可進行日常消費。而對於中國來講,儘管我們有極其豐富和極具有潛力的碳減排資源和碳減排市場,但是碳資本與碳金融的發展落後,目前僅在“綠色信貸”方面有所進展,不僅缺乏成熟的碳交易制度、碳交易場所和碳交易平台,更沒有碳掉期交易、碳證券、碳期貨、碳基金等各種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創新產品以及科學合理的利益補償機制,使中國面臨著全球碳金融及其定價權缺失帶來的嚴峻挑戰。

  文章認為,當前,全球經濟復甦的跡象越發明顯,但是國際金融格局和金融秩序似乎沒有太大改觀,更為重要的是,中國在新的碳貨幣和碳資本角逐中仍處弱勢。一國貨幣要想成為國際貨幣甚至關鍵貨幣,通常遵循計價結算貨幣-儲備貨幣-錨貨幣的基本路徑,而與國際大宗商品、特別是能源的計價和結算綁定權往往是貨幣崛起的起點。從19世紀的“煤炭-英鎊”體系,到20世紀的“石油-美元”體系,再到今天的“碳合約-X?”,演繹了一條國際主權貨幣在能源貿易中的崛起路徑。目前,各國貨幣紛紛爭當碳交易的主導貨幣,歐元是碳現貨和碳衍生品交易市場的主要計價結算貨幣;日元也正在摩拳擦掌,試圖使日元成為碳交易計價結算的第三貨幣;美國更是在美元逐步失去全球儲備貨幣信用優勢之時,試圖為美元找到新的出路。碳減排權及其框架體系下的“碳金融”是否將演變成為“類布雷頓森林體系”?碳減排新格局給中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國必須進行全方位的戰略謀劃,構建碳資本及其主導下的碳減排發展權體系框架,使人民幣成為碳交易計價的主要結算貨幣,這是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國在新能源領域爭取定價權的關鍵一步。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