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低碳經濟與結構轉型

http://www.CRNTT.com   2009-11-09 15:33:05  


低碳經濟被熱議,中國必須制定應對之策。
  中評社北京11月9日訊/上海社會科學院原院長張仲禮、專家王泠一在《文匯報》發表文章“低碳經濟與結構轉型”,認為“低碳經濟的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GDP,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即擯棄20世紀的傳統經濟增長模式,直接應用新世紀的創新技術與創新機制,通過低碳經濟模式與低碳生活方式,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中國需要有相對完善的‘低碳’政策設計” 。文章內容如下:

  自從工業革命以來,伴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改造自然的力量越來越大,這種力量使世界在幾百年內經歷了過去幾千年間都不可比擬的飛躍。但是,人類作為這種力量的行使者,一方面享受著經濟繁榮的益處,另一方面,卻出現了相當部分違反自然規律、向自然無節制索求的功利行為。這些行為漸漸破壞著地球原本良好的生態,由此帶來的環境污染、生態失調和資源枯竭等種種矛盾,也正日益威脅著人類社會的和諧發展。這種失衡,在促進經濟界和企業界加以反思之際,客觀上也給了學術界以創新發展理論的空間。而有關“低碳”概念的提出,就是最新的一個例子,預計將對國際經濟關係產生實質性影響。 

               “低碳”概念的主要構成 

  “低碳”概念主要由三個核心術語組成:低碳經濟、碳生產率和碳關稅。此外,還派生出“碳足跡”、“碳形象”、“碳責任”、“碳主張”、“碳交易”等子概念。本文對三個核心術語,作如下的具體說明。 

  低碳經濟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後的又一次重大進步。低碳經濟的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GDP,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即擯棄20世紀的傳統經濟增長模式,直接應用新世紀的創新技術與創新機制,通過低碳經濟模式與低碳生活方式,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這一提法對於中國和眾多發展中國家之未來,不失為一種可借鑒的經濟轉型思路。 

  碳生產率是指:經濟產出(GDP)與碳排放量之間的比值,即一定數量的碳排放量產生了多少經濟效益。過去企業採用勞動生產率,考察每一個勞動力產出的經濟效益,但不關心能源消耗、環境污染。“碳生產率”最關注能源的產出效率,每單位碳產出量越高,碳生產率就越高。一個企業是否屬於低碳企業,不是看它使用能源量小、溫室氣體排放量小,而是看這個企業是否能更有效地使用能源。同時,碳生產率達到了一定標準的企業是低碳企業,應該在國際經濟體系中享受貿易便利待遇。由於目前發達國家在技術和標準方面的優勢,“低碳企業”基本上集中在其經濟體區域,並成為發展中國家企業新的參照系。 

  碳關稅是指:對進口的排放密集型產品,如鋁、鋼鐵、水泥和一些化工產品,徵收特別的二氧化碳排放關稅。其爭議源於2009年6月底美國眾議院通過的一項徵收進口產品的“邊界調節稅”法案,實質就是企圖從2020年起開始實施“碳關稅”。美國此舉違反了世界貿易組織的基本規則,是以環境保護為名,行貿易保護之實,嚴重損害發展中國家利益。可以說,碳關稅是以往西方國家對發展中國家出口產品實施“綠色壁壘”的新變種,是限制發展中國家貿易能力的新設想,遭到了“金磚四國”等發展中成員的堅決反對。碳關稅目前世界上並沒有徵收範例,但是歐洲的瑞典、丹麥、意大利,以及加拿大的不列顛和魁北克在本國範圍內徵收碳稅。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