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美國外交政策 武力打前鋒

http://www.CRNTT.com   2009-12-09 10:58:04  


有研究報告稱,美國會輸掉阿富汗戰爭。
  中評社台北12月9日訊/《中國時報》今天登出林博文的文章“美國外交政策 武力打前鋒”。作者分析:“越戰失敗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西貢政府太腐化無能,從吳廷琰到阮文紹皆不堪聞問。當地政府不行,如何對抗強敵?如今美國又遇到一個比阮文紹還爛的卡札政府,阿富汗這場仗怎能打呢?也許‘永遠的危機意識’和‘以武力打前鋒’的觀念,一直在迫使奧巴馬當世界警察頭子。”文章內容如下:
 
  當年,甘迺迪總統碰到古巴飛彈危機以及詹森總統陷入越戰泥淖,他們都會找一批號稱“智者”(Wise Men)的外交大老到白宮獻策、出點子。從已經解密的檔案中可以看到,以前任國務卿艾奇遜為首的所謂“智者”所提供給甘迺迪和詹森的意見,並不怎麼高明,有些更乏“智慧”可言。尤其是艾奇遜簡直是個頭腦簡單的好戰派,跟他所享的名聲有點不符合。 

  儘管如此,歷屆總統還是秉承向外交大老請益的傳統,每逢國家出事,總會找一批“智者”到白宮喝咖啡,腦力激盪數小時。然而,奧巴馬上台後,並未延續這個傳統(至少目前為止),但他另闢蹊徑,喜歡找一些外交專欄作家聊聊,聽聽他們的意見。奧巴馬不找“智者”,而信賴他自己的外交與國安團隊,為了阿富汗問題,他們在兩個多月內開了十次會。與會者說奧巴馬像個教授一樣,問個不停,亦鼓勵與會者相互辯論,每個人都必須準備好功課,也有人缺席,奧巴馬會問某某人怎麼沒來。 

  令人失望的是,奧巴馬不敢打破傳統,還是像過去的總統一樣,喜歡當“世界警察”,到處耀武揚威。歷任美國總統最愛講的一句話是:“以武力作後盾的外交政策”,事實上,從二十世紀剛開始的老羅斯福時代,美國即已走向“以武力打前鋒的外交政策”,胡蘿蔔加大棒政策就是典型的帝國主義作風。到了一九四九年,兩件世界性大事更強化了美國以武力打前鋒的外交政策,一是蘇聯在一九四九年八月核爆成功,二是中共在一九四九年十月革命成功。鷹派外交智囊積極遊說杜魯門總統,美國面對這兩件有害無利的大事,必須“威而鋼”。於是,一九五○年春天,國務院政策規畫局新任局長尼茲(取代肯楠)為杜魯門撰寫了一份冷戰最著名的文件〈國家安全會議第六十八號備忘錄〉(NCS68),關中在其《意識形態和美國外交政策》一書中,對這份文件的內容與涵義有扼要的介紹。 

  尼茲在備忘錄中說,面對蘇聯共產主義的威脅,美國有四項選擇:一、回到孤立主義;二、賡續目前的圍堵政策,但缺乏阻嚇力量;三、對蘇聯發動先制攻擊,先打再說,包括動用核武;四、加強軍備、提高防衛能力增加軍費。杜魯門採取了第四種選擇,從此美國的外交政策變成以武力作前瞻,以蘇聯及其共產集團為假想敵,而又充滿恐懼與戰備心態的現代砲艦外交。由軍人轉為學者的波士頓大學政治學教授貝塞維奇(Andrew J.Bacevich)在去年出版的《力量的制限:美國例外主義的終結》裡,痛斥尼茲的這份備忘錄乃是美國例外主義最有害的一個組成部分。 

  兒子在伊拉克戰死的貝塞維奇說,當年尼茲和精神狀態不太正常的部長佛列斯特(James Forrestal),一起為美國外交政策,塞進“永遠的危機意識”,而左右了數十年的華府外交政策,直至今天。肯楠所提出的圍堵政策,是以政治、經濟與外交手段來堵住蘇聯集團向外擴張,而尼茲和佛列斯特則力主以軍事力量來防堵和圍困蘇聯集團。貝塞維奇認為佛列斯特(後跳樓自殺)乃是將美國外交政策軍事化的教父。 

  哥倫比亞大學美國史講座教授艾倫.布林克利(Alan Brinkley)上個月到紐奧良市二戰博物館發表主題演說後接受聽眾發問時表示,二戰後美國所捲入的地區性衝突,絕大部分皆乏善可陳,韓戰沒輸也沒贏,至今仍呈僵持狀態;越戰最後棄甲曳兵,算是吃了敗仗。伊拉克之役,是最莫名其妙的一場侵略戰爭,布什、錢尼和一群好戰的新保守派把美國最醜陋的帝國主義行徑發揮到令人髮指的地步,這也是以武力打前鋒的外交政策的代表作。可恨而又可悲的是,把美國推向伊拉克戰爭的禍首,如布什、錢尼、倫斯斐和賴斯現在都忙著寫回憶錄準備大撈一票,這批“戰犯”的良心何在? 

  美國媒體最喜歡為總統貼標籤,韓戰被稱為“杜魯門的戰爭”,越戰則是“詹森的戰爭”和“尼克森的戰爭”、侵略伊拉克是“布什的戰爭”,今天的阿富汗之役已被稱為“奧巴馬的戰爭”。奧巴馬採取“增兵後退場”的戰略,問題在於十八個月後可以退嗎?退多少?留多少?烏合之眾的阿富汗軍警能夠取代美軍和盟軍嗎? 

  越戰失敗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西貢政府太腐化無能,從吳廷琰到阮文紹皆不堪聞問。當地政府不行,如何對抗強敵?如今美國又遇到一個比阮文紹還爛的卡札政府,阿富汗這場仗怎能打呢?也許“永遠的危機意識”和“以武力打前鋒”的觀念,一直在迫使奧巴馬當世界警察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