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中國經濟正在走出“危機思維”

http://www.CRNTT.com   2009-12-10 11:02:33  


中國經濟需要避免“思維危機”
  中評社北京12月10日訊/從“保增長”到“穩增長”是明年經濟工作基調的最大變化。《南方日報》的文章稱,我們可以把“保增長”作為金融危機這一特殊時期的特殊政策,而把“穩增長”作為政府試圖重新回歸正常經濟發展軌道的一個信號。經濟有沒有走出危機,這是一回事;政府有沒有走出“危機思維”,這是另一回事。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日前閉幕。解讀此次會議,從“保增長”到“穩增長”是明年經濟工作基調的最大變化。“保增長”是一種政府強力干預的經濟發展思路,增長的背後是政府這只強有力的推手給予經濟一種非市場的作用力,是一種人為的“保”,體現了政府對經濟的直接作用;而“穩增長”則是一種自然的經濟發展思路,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更為隱性,是一種市場主導、政府維持穩定的正常軌道。換句話說,這一變化表明中央政府試圖從金融危機之後的危機思維中走出來,重回前金融危機時代經濟的正常發展路徑。
國際金融危機給2008年之前經濟改革頗有心得的我們一次猝不及防的外力衝擊,由此引發的不僅是外貿危機,長期積累的內部積弊也同時爆發。30年的中國經濟改革從未遇到如此重大的金融危機,基於經濟和政治兩個層面的考慮,“保增長”成為中央政府今年的最高經濟目標和最高政治目標。通過四萬億元經濟刺激計劃並制定十大產業振興計劃,成功地讓那些對中國經濟持悲觀論調的人閉上了嘴巴。現在,當“保八”已經不是問題時,“保增長”可以說已完成了它的歷史任務。

  從某種意義上講,“保增長”不過是一次大規模的宏觀調控,然而,這一次宏觀調控所帶來的溢出效應遠遠大於過去十年間的任何一次宏觀調控。因為它是一次被動的“保增長”,不僅可能生成一種“宏觀調控,天下無敵”的危險的優越感;還可能強化一種“危機思維”,即為了應對危機,政府的功能強大到可以並且應該包辦一切。正因為有這種思維,不少利益集團以經濟危機為借口借機上位,強調政府主導,降低市場競爭積極性,而“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現象無論在房地產還是在股市以及實體經濟領域都重新出現。當“保增長”成為一切工作的最終目標,通過不惜代價維持增長的目標固然可以實現,但更多是實現了“被增長”。市場對增長的作用遠遠小於政府在經濟中的作用,政府和國企在此次經濟危機引發的全民“保增長”中悄悄增加了自身的權重,“國進民退”現象屢見不鮮,而17%的消費增長率大多靠家電下鄉和房地產完成。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仍然毫無成效,該拉動消費的領域民眾仍然毫無購買力,房地產市場在甚囂塵上的“房地產只升不降”論調中愈發瘋狂。

  我們可以把“保增長”作為金融危機這一特殊時期的特殊政策,而把“穩增長”作為政府試圖重新回歸正常經濟發展軌道的一個信號。經濟有沒有走出危機,這是一回事;政府有沒有走出“危機思維”,這是另一回事。對中央此次提出的目標給予一種解讀,即中央認識到今年這個特殊時期保增長的不可持續性,試圖回歸到前金融危機時代的經濟發展邏輯。也就是說,中國經濟的發展邏輯實際有一個長期的方向,金融危機給這個長期邏輯一個衝擊,但經濟調整的目標最終還是要回到最初的起點。

  從“保增長”到“穩增長”,在後金融危機時代,只有讓政府的歸政府、市場的歸市場才能實現“穩增長”。“穩增長”是一種健康的增長,是“有質量的增長”和“可持續的增長”。從這個意義上說,無論“擴內需”還是“調結構”都是實現“穩增長”的手段,也是“穩增長”本身的要求。政府主導下的中國經濟如果重回正常經濟發展的改革思路,不被今年完成“保八”任務衝昏頭腦,那麼整個經濟仍然會沿著好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