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台智庫:零九年大陸經濟回顧與展望

http://www.CRNTT.com   2009-12-25 08:57:16  


 
           (三)2009年發展軌跡與困境 

   2009大陸的經濟政策基調是:保增長、調結構、保就業、促民生。其中一般認為經濟“保增長8%”的目標已完成,其他三項成效卻並不如人意,甚至隨著經濟的反彈,問題不僅沒有改善,反而進一步惡化。 

  就調結構而言,產業結構是大陸經濟的宿疾,改革多年仍然嚴重不合理, 1990年重工業比重為50.6%,1995年上升到52.7%,2008年重工業、輕工業比重分別為71.1%和28.9%。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也提了多年,同樣一直沒有取得根本的進展,在金融危機的衝擊下顯得更加嚴重。 

  在2009年前三個季度的GDP增長中,投資的貢獻率達95%,遠超過消費的貢獻率52%;在固定資產投資中,國有投資增速超過非國有投資,前10個月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投資同比增長39%,而非國有企業投資同比僅增長29%;直接受益於政府刺激計劃行業的投資(如鐵路、公路及其他基礎設施領域投資)增長幅度普遍超過40%,而房地產、製造業,以及中小企業行業的投資增速則普遍低於20%,顯然投資和消費的結構不僅沒有改善,還有惡化的趨勢。另在投資快速增長而出口復甦緩慢的環境下,重複建設、產能過剩的現象日益嚴重,大量高耗能,嚴重影響到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上述經濟結構問題的存在,不僅不利於經濟增長的品質和效益,也不利於經濟的可持續性增長。 

  就保就業而言,隨著經濟增長的逐次反彈,就業形勢改善跡象仍然不多。受制於外需的不確定性,一般企業收到的都是短期訂單,需要的也是短期工人,而工人又不願意接受短期的工作,故失業率與經濟反彈脫鉤。農民工與大學生的就業形勢繼續惡化,居民的收入沒有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率下降,收入分配差距擴大,成為社會不穩定的潛在因素之一。 

  就促民生而言,大陸經濟快速增長三十年後,人均財富卻沒有像其他工業化國家那樣也快速增長,主要原因在於分配結構扭曲、制度建設欠缺。就分配結構而言,過去五年間,大陸中央政府財政增長30%以上、企業利潤所得15%,而居民收入只增長8%。就制度建設而言,缺乏國民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公共住房體系建設等社會福利體系保障。民生欠保障最現實的是農村消費能力不足,影響所及,去年大陸推動的家電、汽車下鄉等促進農村消費的政策出現效應遞減現象,效果不理想,截至11月1日,全大陸實際銷售家電下鄉產品2,787.78萬台,銷售金額508.41億元,僅達原預期“全年拉動千億元內需”目標的一半。 

            (四)2010年經濟政策與特質 

  2009年12月上旬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10年主要經濟工作包括: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根據新形勢、新情況提高政策的針對性和靈活性,更加注重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更加注重推進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增強經濟增長活力和動力,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會和諧穩定,更加注重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努力實現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等。 

  其中有關宏觀調控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保障和改善民生與全力保持社會和諧穩定的論述都是老調重彈,較為大陸學者所重視與評論的是“更加注重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財經政策”與“推進城鎮化”三個部分。 

  其實“調結構”並不是新提法,是2007年經濟工作基調:“控總量、穩物價、調結構”之一。這次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從制度安排入手,以優化經濟結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重點”,把對幹部政績的考核由過去對經濟數量,比如對GDP的考核,轉變為對經濟增長質量的考核,對此大陸學者認為將有助於從根本上提高地方政府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非常有效。 

  至於財經政策,2009年實施寬鬆的貨幣政策,貨幣供應量增長速度原來定的是17%,最後實際達到30%左右,但這只帶動了8%左右的經濟增長,顯示貨幣政策效果有限。如果2010年的貨幣政策幅度仍然太寬鬆的話,可能出現幣值不穩定的情況,加上金融機構呆壞賬的壓力仍然很大,稍有不慎又有可能重新陷入以前的困局。與此相關的是,來自4兆元擴張政策的後遺症,與外部資源價格如石油、大宗商品大幅上漲,以及信貸激增後流動性過剩可能引發的通貨膨脹壓力增大,將對2010年的物價造成一定衝擊。因此大陸提到2010年貨幣政策會更加注意靈活性和平衡性,既要保增長又要防通脹;既要控制國內的信貸膨脹,又要抑制國外熱錢的大舉流入。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