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與印度相比誰的經濟增長更可持續?

http://www.CRNTT.com   2010-01-08 08:01:52  


資料圖: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人民大會堂會見印度總理辛格。
  中評社北京1月8日訊/上海《上海證券報》昨日登載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華民的文章“中國與印度相比誰的經濟增長更可持續”,文章說,無論是中國還是印度,或者是其他新興市場經濟國家,每個國家都面臨著不同的制度與要素禀賦的約束,因此,作為一個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其經濟能否可持續增長,關鍵取決於兩個因素:第一,國民經濟發展模式是否符合本國的存量禀賦結構及其動態的演進;第二,當經濟增長面臨制度或者要素瓶頸的時候,能否通過改革與開放來突破這樣的瓶頸。內容如下:

  中國與印度同為金磚四國,同屬新興市場經濟國家。但是這兩個國家在經濟增長模式上顯示出很大的不同,以致需要我們認真加以比較,從中去探討是中國的經濟增長還是印度的經濟增長更加可持續。

  中國與印度相比,最主要的差別在於:中國的發展模式是自上而下、政府主導型的;而印度的發展模式則是自下而上、市場主導型的。導致這種差別的原因當然在於中國與印度的初始條件不同。印度在經濟起飛之前就已經處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阻礙經濟起飛與發展的主要原因在於存在過多的政府管制,所以只要放鬆政府管制,市場力量就會得到釋放,經濟就會迅速走上高速增長的道路。中國在經濟起飛之前則處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市場力量非常弱小,因此經濟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指導。由此差別造成的結果是,在印度,人們所看到的是政府從市場中的退出,而在中國,人們所看到的是政府職能的轉變。正是因為有了這種差別,才有了中國與印度不盡相同的經濟增長模式。

   中國與印度經濟增長模式的差別在三個方面表現得最為顯著:一是在產業結構上,印度服務業在GDP中的占比要遠遠高於中國;二是在GDP的構成上,居民的消費支出所占的比重要遠遠高於中國,幾乎達到與發達國家相近的水平;三是在國際化程度上,印度企業的國際化程度也要遠遠高於中國。存在於中印之間的這三個方面的差別究竟是由什麼原因造成的?並且會對各自的經濟增長產生怎樣的影響呢?

  首先,我們來看印度的產業結構。按照美國經濟學家錢納裡的研究,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會導致其經濟結構的演進,隨著農業社會向工業化社會的轉型,農業占GDP 的比重會迅速下降,而工業占GDP的比重則會穩步上升,隨著經濟起飛,工業化走向深化,農業占GDP的比重會進一步下降,工業占GDP的比重會繼續上升,與此同時服務業占GDP的比重也會逐漸上升,最後,當工業化完成後,服務業占GDP的比重不僅會超過農業,還會超過工業並成為國民經濟中占比最高的產業。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