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李鐵:中國學術投機“進軍”國際市場

http://www.CRNTT.com   2010-01-12 11:26:55  


 
  是的,高山教授確實沒有留下造假之類的硬傷,但是,我們要問,如果發這樣的文章沒有學校的獎金、不能用來評職稱,高山教授們還會這麼幹嗎?他們這麼幹的動力難道真的是為了給科學做一些查缺補漏的工作嗎?

  如今,《晶體學報》這類國際雜誌幾乎成了中國人的天下,就在發表撤稿說明的這一期上,共有290篇論文,其中有134篇來自中國大陸,幾乎占了一半。為什麼中國學者如此熱衷在這樣的刊物上發論文,其中原因,不言而喻。

論文大國含金量幾何

  據國家公布的數據:2007年中國發表被Ei檢索的論文超過美國,雄踞世界第一;ISTP檢索論文位居世界第二;SCI檢索論文僅次於美國和英國,位居世界第三。到了2008年,中國SCI論文數首次突破10萬篇,總數為11.67萬篇,較2007年增加2萬多篇,位列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

  從論文數量上來看,中國已經是無可爭議的論文大國、科技大國,但論文質量呢?很遺憾,據統計,2008年,我國論文中只有約10%的論文被引用次數高於世界平均值,也就是說,10篇中只有1篇超過世界平均被引用次數。從1999年到2008年,來自中國的累計被引用次數超過200次的國際高影響論文只有106篇。

  而且,我們很容易看到,在論文數量排前幾位的科技大國中,中國是唯一一個與諾貝爾獎無緣的國家。論文數量排在中國之後的英國、德國、日本等國家,反而都是諾貝爾獎的常客。

  近十年來,在《科學》、《自然》等國際頂級的學術期刊上也能見到中國科學家的名字了,在次頂級的刊物上,中國科學家更是頻繁露面。但為什麼我們總是拿不下一個諾貝爾獎呢?

  這是一個“古老”的問題,我們很難給出一個準確的答案。但香港浸會大學理學院的一位教授向筆者道出了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很多中國的大型課題和科研成果,也存在投機取巧之嫌,你可以說這些成果是國際前沿,也能在一流的學術期刊上發表,但其實際科學意義卻相當有限。

  打個比方,國外科學家首次合成了牛胰島素,這是真正劃時代的大發現,中國這邊馬上就跟著做一些附屬產品,合成牛胰島素結晶,或者別的什麼衍生產品。人家克隆羊了,咱們就跟著克隆豬、克隆狗,把相關一些分支做爛做透。由於中國的高校在這些年都流行“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資金人員都向少數大實驗室傾斜,只要投入大,發揚人海戰術,跟在國際熱點成果後面搞出點附屬產品,並非難事。雖然說這樣的成果也有一定的科學意義,但影響力已經大打折扣了。再多的小舢板捆起來也不是航空母艦,論文數世界第二的中國,拿不下一個諾貝爾獎也就在情理之中。

學術行政化是罪魁禍首

  為何會有這樣一群“科學家”,搞科學研究既不為探求新知,也不為專利等商業目的,更不為萬古流芳,甚至不為了獲得同行認可,而純粹就為發論文而發論文。歸根結底,都是激勵機制使然,是學術行政化的評價機制使然。

  可以說,國外的科學家不像我們這樣做,也是他們的激勵機制使然。以美國為例,兩百多年來,美國大學的學術一直是獨立的,自己為自己負責。一所大學辦得好不好,由社會評價決定。大學的主事者們,只會在乎社會聲譽、同行的評價、歷史的評價以及市場的反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