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中國農業如何應對中國-東盟自貿區挑戰

http://www.CRNTT.com   2010-01-13 09:27:15  


  中評社北京1月13日訊/2010年1月1日,中國與其他國家建立的第一個自由貿易區——中國-東盟自貿區正式成立了。第一財經發表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教授文章分析,這一自貿區的成立,對於中國農業的影響如何?

  一

  文章認為,短期來看,中國-東盟自貿區成立後,中國製造業機會很大,但農業面臨巨大挑戰。農業必須在戰略上進行統一謀劃,防止各自為戰,重點要在產業集聚、加工貯藏及產品品牌上下工夫。

  中國與東盟形成自由貿易區,採取零關稅,面對的是19億的龐大人口群。由於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形成的世界工廠的巨大規模,在最初的幾年,中國製造在對東盟國家的出口中能夠獲得不少優勢。但從長遠來看,中國這種製造業優勢很可能面臨越南、柬埔寨等更低成本國家的威脅。目前日本、中國香港、中國台灣等地區的投資者在面臨內地土地成本升高、人口紅利將盡、污染加劇等多種困境之下,已開始進行產業轉移,不是轉移到中西部去,而是把工廠開到比中國勞動力成本更低的越南等國去,這種三明治效應,從長遠來看,如果中國的製造產業升級不及時,將會面臨人去樓空的局面。

  整體來看,與東盟形成自由貿易區,中國農業短期面臨的挑戰將很大。原因很簡單,這個自貿區裡有一個從世界來看都極為強大的農產品出口大國——泰國,還有成本比中國低很多、一直雄心勃勃、目前農產品出口已初見成效的越南。

  雖然近年來泰國國內政治形勢動蕩不安,但在農產品出口方面一直位居世界前列,泰國的正大集團在飼料等方面雄居前列,泰國的大米出口在全球已形成品牌優勢,尤其是近年來泰國政府的各種惠農政策並不比中國少,針對中國市場的開拓也一直是泰國農產品出口戰略的重中之重。

  所以說,中國的農產品如果不制定明確的對東盟國家的出口戰略,充分整合國家優勢資源,要想有所作為,難。

  二

  文章表示,近期看,中國與東盟農業的互補性難以體現出來,中國具有的優勢農產品短期內在東盟難以有大的市場有效需求。

  東盟位於亞熱帶與熱帶,中國不少地區屬於北方氣候,呈現出農業產品的互補性,但這種優勢互補性難以體現出來。

  原來有人設想,中國有北方農產品如水果蔬菜等方面的優勢,能在與東盟農產品的競爭中獲得優勢。但這種觀點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農產品與別的商品有一個很大的區別:飲食文化形成往往需要數千年,而一旦口味形成就很難改變。也就是說,農產品等食品的消費有很強的文化與地域性差別。這就像我們從小在中國長大,養成了一個“中國胃”,成年後無論走到哪裡,這個“中國胃”都是很難改變的。而一般的家電產品則沒有這個特點。

  中國北方產的水果,比如蘋果、梨等,北方人愛吃,但位居東南亞的東盟民眾長期食用亞熱帶的水果與蔬菜,對北方水果的有效需求究竟有多少,不能做過高期望。食用大米倒是自貿區內有共同性的,但中國的大米與泰國、越南等國的相比,沒有競爭力。尤其是近年來,中國已變成大米淨進口國,近年來泰國的香米大量進入,成功搶占了中國高端米市場的不小份額。

  三

  文章指出,中國亞熱帶水果蔬菜面臨市場流失危險。與東盟國家相比,中國農業生產處於尷尬地位:自然資源不占優勢、技術不占優勢而成本又居高不下。

  近年來,中國在海南、廣西、雲南等地已形成大規模的亞熱帶水果種植區,包括香蕉、龍眼、芒果等,發展很快。但由於北方地區對這些產品目前還處於嘗鮮階段,難以形成大的消費規模,再加上產銷地之間路途遙遠,小生產大市場效應明顯,導致每年都出現大規模的賣芒果難、賣香蕉難等問題。今年廣西部分香蕉產區的價格甚至已跌至每公斤2分錢。

  與東盟國家形成零關稅後,中國的這部分亞熱帶水果並沒有任何優勢,反處於劣勢。主要是芒果、香蕉等亞熱帶水果喜熱,中國的自然緯度與東盟國家相比,偏北,熱度不夠,在自然條件上已吃了虧,再加上目前中國的小規模分散生產,就更難形成集聚效應,農產品加工業也跟不上,貯藏保鮮技術落後。這個矛盾未來將會演變得更加嚴重。

  四

  文章提出,對此我們應如何進行應對呢?在戰略上,中國應採取從農業產業化到農業產業區,形成“一鎮一品”、“一縣一業”集聚農業發展戰略,加強農產品貯藏加工與品牌建設。

  為了讓中國農業在東盟國家中形成競爭力,中國必須要有明確一致的戰略設計,整合各方面的資源,改變目前各自為戰的局面。具體來講,應該在農產品產業集聚、品牌建設及農產品加工貯藏等方面下工夫。

  近年來中國山東的壽光蔬菜已嘗到了集聚效應與樹立品牌等的甜頭,在對日、韓等國的蔬菜出口中顯出優勢。未來在與東盟的農產品出口競爭中,中國的海南、廣西、雲南等地區應進行區位規劃布局,形成大的優質農產品生產區,在“一鄉一品”、“一縣一品”等方面下工夫,在優勢農業產業區內重點打造全產業鏈,加強農產品貯藏加工扶持,精心打造強勢農產品品牌,形成集聚效應與產地品牌效應,最終在競爭中獲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