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政府權力撤離球市,中國足球才有希望

http://www.CRNTT.com   2010-01-23 09:29:58  


 
  中國足球是最早從舉國體制中剝離出來走市場化(俱樂部制)競技體育發展道路的運動項目。最早向俱樂部投資的社會法人,是出手闊綽的一幫國資大佬。然而幾年下來,國資大佬們就把國腳、省腳、市腳們給慣壞了。當發現俱樂部是一個個無底洞加大染缸,養著一群群流氣十足的“小混混”後,恰逢國企迎來一波改制潮,於是,國資大佬們找到了脫身的借口,先後演繹國資集體“大逃亡”……

  上世紀90年代末期,不少俱樂部開始鬧“糧荒”,球員薪酬缺斤短兩,俱樂部經費缺口日增。衣食不足難知榮辱,收買球員、培植黑哨、尋求保護傘的初始“缺口”就此打開。短短數年,中國足壇烏煙瘴氣聲名狼藉弄得實在不像話,只得拉出龔建平來祭刀。首輪打黑草草收場,並非上頭不想真打,而是一旦真打把黑幕徹底撕開,恐怕很難縫合上。

  新世紀初年,眼瞅著俱樂部體制即將山窮水盡,沒想到首茬民資大佬開始強勢崛起,“暴發戶”的擺顯心態(資本成功欲的虛幻滿足)促使民資大佬“國退民進”,俱樂部體制得以暫時喘息。只是,“病灶”未除光靠輸血並不能拯救中國足球。相反,部分民資大佬也很快發現,受假球、黑哨、保護傘的多重污染,花錢“燒足球”非但得不到“名譽回報”,反倒沾染一身臊。於是,明智者開始急流勇退,不明智的繼續硬扛;於是,大約從2003年起,各俱樂部開始呈現頻繁且持續的“更名潮”,俱樂部斷糧、球員欠薪成常態;於是,國內外專業賭球公司“乘虛”介入球市,迅即控制賭球產業鏈之全脈……

  說到中國足球的“市場化之殤”,除去投資目的困惑和投資回報困惑,更涉及俱樂部體制的深層次困惑。本來,既然實行以市場為導向的俱樂部制,那麼中國足協的身份只能是俱樂部的“行會”角色。然而,中國足協集“行會”與國家體育總局足管中心(總局下轄的履行行政管理的正廳級事業機構)於一身,既做中國足球的“大老板”又承擔中國足壇的行政“大總監”。如此官商一體、不倫不類,中國足壇淪為“賭壇”——足球由產業墮落為“賭業”,實乃事出有因、勢所必然。

  如是,此輪中國足球掃賭打黑只治標。要治本,則須從割除中國足球非驢非馬的體制毒瘤下刀。否則,縱然南勇之流已被“拉下馬”,中國足球還是新瓶裝舊酒,換湯不換藥。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