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春晚已難出彩 誰來打破“杯具”

http://www.CRNTT.com   2010-02-14 08:50:30  


 
  模式三:主持人必定送對聯。

  網友提問:主持人在展示國學功底嗎?

  模式四:趙本山的節目一定出現在零點鐘聲前。

  網友提問:趙本山的表比較准?

  模式五:結尾永遠是《難忘今宵》,搖臂鏡頭掠過所有演職人員頭頂。

  網友提問:難道不唱這首歌馬上就忘了今宵?

跳出“杯具”重獲新生

  “杯具”是模式化的,“杯具”總是易碎的,正好可以打破重生。央視春晚,有最好的平台、最豐富的資源、最頂級的人才,這些先天的優厚條件,注定“杯具”可以變身“洗具”。雖然春晚年年是競標上崗,但參加競標的都是央視內部的“老人”,這就容易讓春晚落入窠臼。按理,人們不能刻意要求央視春晚能辦成啥樣,因為它畢竟只是“央視春晚”。但這台晚會關注面實在是太大,成了民俗也好,成了年夜飯也好,它承載的東西一旦多起來,就會變得“沉重”。春晚要想在大時代的進步中,凝聚民之情、民之樂,獲得觀眾的滿意,怕是應讓固定思維全部清零——為什麼主持人一定要六個,還不能請港台主持人?為什麼新人歌手只能在聯唱中露臉?為什麼主持人一定要送對聯?為什麼開場一定要大型舞蹈?為什麼結尾非得要《難忘今宵》?這是為什麼呢?

  其次在於那些演員大腕們,塑造個人特色是需要的,只是如果年年玩同樣的特色,它還“特”嗎?為什麼馮鞏總要說“我想死你了”?為什麼郭達總要拍腦門?為什麼鞏漢林總那麼羸弱?為什麼趙本山總演狡黠的農民?這又是為什麼呢?

  也許解決了這些盤繞在網友心目中的疑問之後,春晚才能跳出“杯具”,重獲新生。(記者羅媛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