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應正視對“23歲副局長”的質疑

http://www.CRNTT.com   2010-02-22 08:57:12  


 
  事實上,在很多地方,沒有哪次提拔或任命是不符合程序的,但有一些其實經不起推敲。比如2008年4月,遼寧本溪通過“雙推雙考”公開選拔團幹部,而其中有數名是領導子女。此事經由媒體曝光,一個月後,任命決定即被取消,因為違反了任職資格規定和回避制度。程序與規定,事前事後大不一樣。這就是說,選拔幹部完備的程序必不可少,但程序也可以為個別人上位而做出有針對性的設置。

  新泰這次選拔,有一個細節不應忽視:去年11月8日新泰發布選拔公告,規定報考者須“從事相關專業工作2年以上”,且必須是“中共黨員”。8天之後,又出台了一個補充說明,放寬了報考條件,不再要求從事相關專業工作2年以上,政治面貌也不作要求。對比公示名單,我們可以發現,有一些提拔人選本不具備報考資格,調整之後就具備了。

  雖然一些民主程度較高的國家,也有家族從政的現象,但從根本上來說,現代民主政治不是血緣政治,權力交接和轉移應充分公開透明,民眾可以監督,而不是封閉運作,為權力群體自身所壟斷。公眾對幹部用人制度的高度敏感,對因家庭背景而獲得提拔的官員極度厭惡,原因正在於此。那麼新泰選拔有無此類因素,調整報考條件原因何在,如何解釋那些因之受益的入選者,新泰有關部門理應作出解釋和說明。

  80後官員的年齡問題是這次引起爭議的觸發點,新泰當地也說要“加大優秀青年幹部選拔力度”,不過年齡、幹部年輕化並不是問題的關鍵。年輕官員上去了,不能勝任者,應該下來。在新泰面向全國招考的成千上萬年輕公務員里,為什麼是這幾個人,而不是其他人通過了選拔,他們是公平、公正、公開競爭的優勝者,還是政治背景、血緣背景的優勝者?這便是問題所在。

  從新泰任前公示中,我們無法獲取提拔人選的更多信息。公示內容中只有姓名、性別、出生年月、現任職務、擬任職務等極其有限的信息,家庭背景、工作業績等重要信息都缺乏。一個普通人有權不公開這類信息,但一個官員則需要公開,公眾才能據此監督。事實上,如果本次選拔嚴格遵照了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公開這些信息其實不必有什麼顧慮,反而能夠得到公眾的信任。 (漢網-長江日報,作者:劉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