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俞可平:全球化催變思維方式

http://www.CRNTT.com   2010-02-23 10:44:25  


 
  因此,在文化建設和學術研究方面,我們必須處理好本土化與國際化的關係,既使文化建設和學術研究扎根於我國特殊的土壤中,同時又不背離人類社會的共同價值和普遍原理。立足於中國的現實,根據我國具體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歷史環境,研究我國的理論和實際問題,使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帶有中國特色,這是中國學術發展的前提條件。但是,人文社會科學必然具有超越國家的普遍性原理,離開這些原理,就無所謂科學。我們的學術研究應當在立足中國的基礎上走向國際化,應當使中國的人文社會科學成為國際人文社會科學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使全世界的學者都認識到,中國的學術智慧是全人類學術智慧的重要內容。

  ●全球化要求我們特別重視前瞻性思維和理論創新

  習慣於背逆性思維,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思維方式的一個顯著特點。言必稱三王,行必提堯舜,理想的時代必定在古代。即使欲對傳統有所突破,也要“托古改制”。帶著沉重的懷古情結來觀察和評判現實,一看到或聽到新的觀點和理論,往往不是冷靜的分析,而是根據既定的標準進行指摘和抵觸,這是我們的傳統思維定式。全球化是現代化的延伸,是對傳統的超越,無情地摧毀了過去的各種理想模式。在全球化時代,過去的和現存的每一種社會生活模式都暴露出其固有的缺點。它迫使人們進行前瞻性的思考,把理想模式建立在未來,而不再是過去。在這樣一種背景下,對於學術研究而言,理論的創新顯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創新不僅是社會進步的動力,也是文化進步的動力。

  全球化要求我們在進行縱向思維的同時,特別重視橫向的比較思維。縱向思維使我們能夠學習歷史的經驗,但片面的縱向思維容易把自己局限於狹隘的歷史經驗中,總是拿自己過去的經驗與現實進行比較,覺得自己現在是如何之好或如何之壞,很容易走向兩個極端:對現實的虛假滿足或極度憎惡,不是夜郎自大,就是自暴自棄。前者使人看不到自己與別人事實上存在的差距,後者則使人看不到自己身上具有的優勢和長處。全球化的重要特征是社會的政治經濟發展和人類生活的跨國性,它迫使人們更多地進行橫向的思維,即跳出自己狹隘的歷史經驗,將自己的經驗與別人的經驗加以比較,虛心向其他先進者學習,揚己之長,避己之短,既不夜郎自大,沾沾於自己取得的成就;又不妄自菲薄,看到與先進者的差距而垂頭喪氣。

  ●全球化要求我們打破非此即彼的簡單兩分法,進行綜合的思考

  簡單的兩分法思維方式長期影響著我們的政治和經濟生活,其特征是把兩種事物截然地對立起來,似乎有你無我,有我無他。首先不問觀點是否正確,事物本身是否對人民有益,而是一上來就問姓“資”還是姓“社”,姓“中”還是姓“西”,是“馬”還是“非馬”。全球化既不是單純的同質化,也不是簡單的碎裂化,它是一個合理的悖論:它既是國際化,又是本土化;既是普遍化,又是特殊化;既是民族化,又是世界化;既是分散,又是整合。全球化是一種真正的“對立統一”,兩種完全相反的趨勢卻奇妙地結合在一起,相輔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取其任何一方而忽視另一方,既不符合全球化的客觀進程,更會對現實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