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林毅夫:誰來挽救全球化

http://www.CRNTT.com   2010-01-13 11:55:42  


至2009年年底,全球失業人口創新高
  中評社北京1月13日訊/《南方周末》雜誌近日刊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JustinLin)的文章“誰來挽救全球化”,作者表示,“世界已在一體化之路上走出了很遠,調頭折返已不再可能。我們必須將歷史的經驗教訓銘記在心,專注於建立可使發展中國家充分開發其經濟比較優勢的、運作良好的市場。作為此進程的一部分,政府的輔助作用是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同樣需要的;儘管各國政府所適合出演的角色可能互有差別,這將取決於各國所處的特定發展階段。”文章內容如下:

  一國要發揮比較優勢、在全球化的世界中實現繁榮,需要一個反映其要素稟賦相對豐富程度的價格體系。

  只有在一個市場型的經濟體中,這種相對價格體系才可行。

  在這種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困境中,政府可以扮演一個關鍵性的推動者角色。

  世界經濟剛剛經歷了一場嚴重衰退,金融市場動盪不安,大量財富灰飛煙滅,工業生產與全球貿易出現下降。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的測算,由於不斷惡化的就業形勢,估計全球的失業人口要比2007年增加3900萬到6100萬人。到2009年年底,全球失業人口將創新高,達到2.19億-2.41億之間。

  與此同時,儘管經濟復甦的曙光隱約初現,但全球實際工資的增速在繼2008年大幅放緩之後,預期將在2009年進一步下滑。根據目前掌握的53個國家的數據,平均實際工資增幅的中位數(比平均數更為科學的一個統計指標———編者注)已從2007年的4.3%降至2008年的1.4%。世界銀行發出警告說,在原有生活於全球貧困線(每天1.25美元)以下的14億人(2005年估算值)這一基礎之上,將另有8900萬人於危機之後陷入同樣的困境之中。

  在這種大環境下,全球化已成千夫所指,批評者甚至包括可從中受益良多的發展中國家的領導人。烏幹達總統約韋裡.穆塞韋尼曾因將本國融入世界市場而廣受讚譽,現聲稱:全球化是那些試圖進入發展中國家市場的富國所採取的一種策略,“與此前一樣的舊秩序相比,只不過採取了新的控制、壓迫和邊緣化手段。”不過,除了全球化,我們也沒有其他更好的替代方法。事實上,閉關鎖國或許可以避免衝擊,但也可能導致經濟停滯,甚至嚴重的內生型危機。如今,這樣的例子包括緬甸和朝鮮;而實行經濟自由化之前的中國、越南和印度同樣如此。

  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為了徹底擺脫危機,為在全球化的世界中實現全面可持續性的增長打好基礎,它們必須在2010年以及之後的歲月裡,從歷史中汲取正確的經驗教訓。在當前這輪危機之中,中國、印度和某些其他新興市場國家的應對頗為出色。原因是在危機發生之前,這些國家都擁有強健的對外資產負債表和充足的財政調整空間,因而得以運用反週期政策應對外部衝擊。

  這些國家還培育了符合自身比較優勢的行業,這有助於它們安然度過風暴。事實上,由勞動力、自然資源和資本等要素稟賦的相對豐富程度所決定的比較優勢正是競爭力的基礎,而競爭力又支撐了強勁的經濟增長和穩健的財政收支與國際收支。

  相反,若一國試圖違反其比較優勢,如在一個資本稀缺的經濟體中,採取進口替代戰略,發展資本密集型產業或高科技產業,該國政府可能要借助扭曲性補貼與保護措施,而這些措施將會抑制經濟表現。反過來,此舉又將可能惡化該國政府的財政狀況及經常帳戶。由於沒有能力及時採取反週期措施,在危機到來之時,這類國家的表現將會很糟。

  一個國家要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並在全球化的世界中實現繁榮,需要一個反映其要素稟賦相對豐富程度的價格體系。這種環境下的企業將獲得激勵,進入能用其相對豐富的勞動力替代相對稀缺的資本的行業,或是存在相反替代條件的行業,從而降低成本、增強競爭力。這方面的案例包括:孟加拉國服裝產業、印度軟體外包業以及中國輕工業的發展等。

  不過,只有在一個市場型的經濟體中,這種相對價格體系才可行。這便解釋了為何中國只有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進行以市場為導向的改革之後,方才成為了一大經濟增長點(中國在本次危機中的表現很好,在2009年實現了8%的增長目標)。的確,由諾貝爾獎得主邁克爾.斯賓塞領導完成的《增長委員會報告》指出,曾連續二十五年或更長時間內保持或超過7%的年均增長速度的十三個經濟體,均是市場經濟體。

  順應本國的比較優勢,既可以增強一國抗擊危機的能力,也可以進行人力資本與實物資本的快速積累。具備此種特徵的發展中國家可以在一代人的時間內,將要素稟賦由勞動力充足型或資源豐富型轉變為資本充足型。

  在當今這個競爭激烈的全球市場之中,國家需要根據自身不斷變化的情況,對其產業進行升級和多元化。先行進行產業升級和/或多元化的企業成敗會影響到其他企業跟進與否。而政府對於此類先行企業的補貼能夠加快這一進程。

  產業提升也需要投資該領域的企業之間彼此協調。如今,厄瓜多爾已是一個成功的切花出口國,但在幾十年前,當地農民並不願種植花卉,因為當時機場附近沒有現代化的冷藏設施;而私人公司鑒於沒有出口花卉的貨源供應,也不願意投資興建此類設施。

  在這種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困境中,僅靠市場無力破除外部性的制約,也缺乏基本的投資,而政府就可以扮演起一個關鍵性的推動者角色。這便解釋了為何《增長委員會報告》也發現:所有成功的經濟體都具有堅定、可信而有力的政府。

  如今,世界已在一體化之路上走出了很遠,調頭折返已不再可能。我們必須將歷史的經驗教訓銘記在心,專注於建立可使發展中國家充分開發其經濟比較優勢的、運作良好的市場。作為此進程的一部分,政府的輔助作用是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同樣需要的;儘管各國政府所適合出演的角色可能互有差別,這將取決於各國所處的特定發展階段。

  最終,在當今這個紛繁複雜、相互關聯的世界中,即便是那些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當它們於世界舞台中力爭上游之時,也需要獲得一臂之力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