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高鐵之爭背後的香港本土價值

http://www.CRNTT.com   2010-03-04 08:28:12  


 
  2009年香港最大的黑色幽默

  非常吊詭的是,當特區政府視“發展經濟為硬道理”,“急速與內地接軌”時,卻與香港越趨本土和多元的價值,擦出了衝突的火花。

  香港從2006年開始,保衛喜帖街、天星碼頭、皇后碼頭、鳳園等社會運動此起彼落,大部分媒體都形容這是保育運動,又或指這些都只是一種集體回憶的情緒性行動。然而從深層意義剖析,那是一種維護香港特色,捍衛香港價值的反省。就像法國社會學家HenriLefebvre論說,是對城市行使權利的運動;當這種運動面對著港府以霸王硬上弓手段,不問過程,只求融入內地經濟的高鐵撥款案,自然引起強烈反彈。

  在是次社運中扮演積極角色的嶺南大學文化系講師葉蔭聰便說,我們曾幾何時,不是強調香港要“面向國際”的嗎?怎麼現在都朗朗上口,只知道“背靠祖國”?司徒薇說得更直白:“這是一個很多想死很少想像的城市,在知識只被理解成經濟,創意只被理解成工業的香港,智慧與創意都難逃變成資料與指針的厄運。”

  香港社會從殖民時代起,已成為數據化、只知技術的城市,文化界在這次運動中也提出反思,批評特區政府延續了殖民政府的“地產主義”,大陸資金湧至,成為香港樓價去年急速飆升甚至淹至新界中產屋苑的情況,引起社會極大民怨,有參與包圍立法會的曹姓中學生便說:“我們並不是反對經濟發展,而是反對不公義的經濟發展。”當社會一直竊笑所謂的“中環價值”,其實就是中環的“圈地運動”時,有聲音質疑特區政府如今是否炮製另一個“西九圈地運動”?

  特首曾蔭權去年10月發表施政報告後接聽民眾電話時,有投訴說:“我是醫生,我男朋友是律師,但都買不起樓。”曾蔭權面對這類疑問時的回答是:“那你們怎麼不搬遠一點了?”變成了2009年香港最大的黑色幽默。

  根據示威現場各類團體散發的單張,以及連日的各種公開言論,可以這樣總結這股來自民間的聲音:香港面對發展瓶頸了,但經濟發展是不是唯一的硬道理?就算經濟發展是必須的,融入內地、與內地經濟全面接軌,是不是必須如此急速?就算真的需要這麼急速,港府的表現是否需要如此霸道:黑箱作業、隱瞞數據、扭曲真相、破壞純樸的家園……

  進一步有人追問,為什麼港府提出的方案,所需費用如此之巨?連香港媒體也會提到,相對台灣達300多公里長的高鐵,僅需斥資1000多億港元,其中卻已爆出多少貪污成分?如果像港府所說,是因為建材物價近年飆升,則像某些工程界人士提出,為什麼政府的方案中,終站一定要選在地產商已緊盯著要“圈地”的西九龍區?在這區興建終站,就必定牽涉大量遷拆民用舊房,以及非常巨大的工程費用;為什麼政府提出方案時,一直隱瞞,要到那些反高鐵撥款人士調查,並透露給報章爆料,政府才願意坦承?

  港府的顢頇

  廣深港高鐵早在2000年特區政府第二次鐵路發展研究報告已提出,名為“區域快線”,估計造價為171億元,至兩年後,特區政府也自中央獲得北京至廣州高鐵規劃及興建時間表,規劃中的區域快線直達廣州;時光荏苒,長達2000餘公里的北京到廣州段高鐵會在2012年竣工,其中武漢至廣州段已在去年底啟動,然而只長26公里的香港段,為何要蹉跎10年,遲遲才拍板提交文件,申請撥款?

  香港因為內地快速發展由初期回避至如今的急速轉變,卻因為公眾咨詢與參與等前期準備功夫不足,且咨詢過程只懂得按原來殖民地的方式,對於議題的爭議性、社會急速的轉變毫無敏感度,造成內部分歧,難以達成社會共識,拖慢了興建的時間表,提高了興建的造價,到底責任是社會上的抗議行動,還是特區政府的顢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