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歐亞能源戰略在去“美國化”

http://www.CRNTT.com   2010-03-20 09:17:25  


歐亞分界綫紀念碑
  中評社北京3月20日訊/美國卡內基基金會歐亞問題專家科恩不無擔憂地說,歐亞能源政治正在進行著一場去美國化的新運動,對歐亞大陸上這些重要的地緣政治棋手來說,能源議題是一場複雜的、帶有全局性和政治性考量的大國戰略博弈,這也是他們在包括伊拉克、伊朗、阿富汗在內的歐亞大陸幾乎所有熱點問題上都與美國不合拍的主要原因。《上海證券報》今天登載天峻的評論文章《歐亞能源戰略在去“美國化”》,內容如下:

   中歐因氣候變化問題在哥本哈根大會展開前所未有的激辯,但雙方在國際能源領域正史無前例地悄然走近。今年,中國中亞天然氣管線的運營和歐盟積極推動的納布科項目進入實質性階段,在時間上巧合,在取向上也是異曲同工,都鎖定了中亞新崛起的能源大國土庫曼斯坦。

  中歐在不經意間實現了中亞裡海能源輸出的多元化,對整個國際能源格局,乃至國際政治遊戲規則的改變將帶來深遠影響。

  眾所周知,打破俄羅斯能源壟斷、實現中亞裡海能源輸出多元化的戰略,最早是由美國提出的。冷戰後,美國國務院和埃克森-美孚等大能源公司先後提出中亞裡海能源外運的多個方案,但大多數都屬紙上談兵,勉強開工的巴傑線因為造價過高,且途徑阿富汗、格魯吉亞等動蕩地區,始終未被國際財團看好。

  美國歐亞能源政策未獲成功有三個原因。一是美國在國際能源政治中仍然承襲冷戰思維,認為這是一場同俄羅斯爭奪對中亞裡海能源壟斷的零和鬥爭,因而在方案設計上過於注重政治因素,而不考慮經濟效益,要求所有管線都避開俄羅斯及其勢力範圍。這在實踐中很難行得通,而且必然招致莫斯科的堅決抵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