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政府不能靠土地過日子

http://www.CRNTT.com   2010-04-07 11:30:00  


地方財政過度依賴土地,是“地王”不斷出現的根本原因。
  中評社香港4月7日訊/“現實的問題在於:當高速瘋轉的房地產業創造出一座座表面繁盛的“空城”之後,社會拿什麼去兌現資本價格?缺乏實體經濟支撐的房地產市場是可怕的,但某些地方財政早已欲罷不能:財政靠土地過日子,一旦房市退熱,財政怎麼過活?這是一個飲鴆止渴式的惡性循環。”《大公報》今天登出鄧海建的文章,強調“政府不能靠土地過日子”,文章內容如下:

  所謂土地財政,說白了就是地方政府主要靠賣地維持財政收入的主體部分。只要地價高處不勝寒,即便拋開建築成本、交易成本等不談,房價自然也不會莫名其妙地跳水。因為招拍掛供地制度無可置喙、價高者得的遊戲規則毋庸置疑,剩下的,只能批評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現狀。這個思路是良善的,但問題是,如同市場上麵包價格高,先是罵廠家無良、後來怪銷售者暴利,最後終於醍醐灌頂說“麵粉太貴”──將房價問題歸咎於土地財政、並試圖以扭轉土地財政的方式解決房價問題,注定只是一廂情願的天真。

                財政結構失衡

  解決麵包太貴的根本,在於提高麵包的勞動生產率,這是所有商品“價廉物美”的唯一可能性語境。房價問題,表面是房地產市場的癥結,而實質卻指向地方財政的結構性失衡。如果從絕對數字上來看,各大中城市的“地王”,儘管數字不斷刷新--比如北京最新的“地王”,中信地產以52.4億元的總價加冕,該項目總建築面積39.12萬平方米──但實際上,這個價格比之於香港,仍有相當的差距。2010年2月22日,香港舉行虎年首次土地拍賣,一幅鄰近將軍澳地鐵站的地皮以高出開拍價68.5%的價格成功售出,為特區政府帶來33.7億港元的財政收入,地盤面積13.24萬平方英尺(1平方英尺相當於0.0929平方米)。即便從綜合物價水平等因素考量,香港的這塊地價,含金量也絲毫不遜色於內地的“地王”。可是,當地民眾為何沒有義憤填膺?輿論為何多很平靜、甚至欣喜?

  市場經濟就是市場經濟,土地是稀缺資源,價低反而顯得詭異。中國指數研究院發布的2009年中國土地出讓金年終盤點報告顯示,2009年中國土地出讓金總金額達15000億元。這數字本身沒什麼好說的,我們的“土地財政”問題,並不在於“地王”讓公眾很受刺激,而是“地王”背後的問題讓人糾結:土地財政創造的財富,有沒有用於保障性住房建設?高價土地之後的居住保障工作落實得如何?“地王”之外,我們的實體經濟有沒有支撐起地方財政的能力?─最後一個問題比“地王”及高房價更為核心:如果實體經濟向好,房價高一點,購買力完全可以消化;如果實體經濟向好,土地賣得貴一點,有充分的市場,也不至於形成資本泡沫。

              做大實體經濟

  現實的問題在於:當高速瘋轉的房地產業創造出一座座表面繁盛的“空城”之後,社會拿什麼去兌現資本價格?缺乏實體經濟支撐的房地產市場是可怕的,但某些地方財政早已欲罷不能:財政靠土地過日子,一旦房市退熱,財政怎麼過活?這是一個飲鴆止渴式的惡性循環。

  其實,地方財政以地生財的思路未必需要動輒得咎,關鍵是,與之對應的實體經濟有沒有發展起來?要遏制土地財政亂象,中央輸血依然治標不治本,根本還得做大做強實體經濟--只要真正讓做實業的人享有尊嚴,還怕資本一直偏好投機市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