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王慶:不必擔憂中國高負債

http://www.CRNTT.com   2010-04-09 10:50:15  


  中評社北京4月9日訊/“我們認為,儘管中國的銀行信貸規模占GDP的比重非常高,但更多反映的是中國金融中介體系的結構過於簡單,而非整體經濟中的實際債務水平。在中國,金融中介活動的約85%是通過銀行來進行的,而股票和債券市場分別只占了10%和5%左右。這與債券及股票市場發揮重要作用的G3國家(美國、歐元區、日本)以及較發達的新興經濟體形成了強烈的反差。”《證券時報》今天登載摩根士丹利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王慶的評論文章“不必擔憂中國高負債”,內容如下:

   當談到中國如何應對經濟危機的影響時,我們將中國做出的努力稱為“通過犧牲資產負債表來美化損益表”,具體表現在銀行信貸的猛增以及龐大的政府資本開支計劃。現在,隨著本次危機最危險的階段逐漸過去,中國確實交出了一份體面的2009年度損益表。在這一背景下,大家對於中國的高負債,及其對整個中國經濟及市場潛在負面影響的擔憂卻與日俱增。

  負債快速上升

  一般來說,高負債體現了資產負債狀況的惡化。例如,一個被廣為引用的證據就是,銀行信貸總規模激增9.6萬億人民幣,相當於2008年GDP的30%,因此導致2009年底未償還的銀行信貸占GDP比重高達127%,位居世界前列。中國迅速增長的高負債率引發了市場參與者的諸多憂慮。

  在我們看來,按照國際標準,中國的整體負債水平仍處於相對低位,尚不足以構成系統風險。儘管包括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在內的政府債務在危機過後確實出現大幅攀升,但是,在對中國中央政府資產負債表、地方政府現金流情況進行分析,並且在不同GDP增長率假設下進行壓力測試後,我們發現,中國財政的可持續性依然良好,尤其是考慮到政府資產負債表中的資產方。

  我們還估計,截至2009年底,經由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貸款總額約為6.1萬億人民幣,其中近2/3來自商業銀行,1/3來自政策銀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